农历二月已是初春。初春时节迎春风,似乎最符合物候常理,因为“春风”自古就被认为是大自然赐与人类的“爽心之气”。但现代天气学和保健学告诉我们,初春时节的“春风”,常常是冷暖气流交汇并相互推进的结果,它有时是温暖的,有时则带着寒意;春风并非都益于人的健康,有时甚至还能致人生病或加重病情。
初春时节,北方寒流同南方的暖空气展开了“拉锯战”,天气便阴晴无常,忽冷忽热,常常是热几天冷几天。即使是某一个晴日,也是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早晚和夜间气温较低,尤其是凌晨4-5点,气温降至最低值,比中午时分要低10摄氏度以上,这就是所谓的“五更寒”。当暖气团占优势时,春风一般给人以温柔、暖和、舒服的感觉,但一些“特殊人群”并不能体会这种感觉。当冷空气占优势时,春风便是冷风。此时气温突然下降,乍暖还寒的天气使人体极难适应,不仅容易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常常因为麻痹大意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医学家和气象学家调查结果表明,每年的2-4月份是心肌梗死病的高峰期,其中诱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天气之一就是“寒潮过境时的大风”。德国《医学世界》在阿尔卑斯山地区调查发现,春季和秋季是心肌梗死患者最多的两个时段,其中以4月和11月发病率最高,因为在这两个月里,天气冷暖变化比较频繁。
春节之时,人们的室内娱乐活动普遍较多,所以春节之后,人们一般都喜欢外出游玩。当室外风速超过每秒6米时,风沙、尘土等污染物会刺激人的鼻腔和咽喉黏膜,易使人患上呼吸道疾病。即使是每秒2米左右的微风,也会将散落在地的花粉扬起,容易使人患上荨麻疹、过敏性皮炎,鼻炎和哮喘病患者的病情也极易加重。此外,多风的春天,风道上的负氧离子数量大大减少,容易使人感到紧张、压抑的疲劳,年老体弱者常常因此而患病。许多国家把初春的风称作“妖风”或“邪风”,就是因为它对疾病及由精神错乱导致的犯罪、交通事故有促发作用。初春的风,常常风速较大,风向变化频繁,从而给各种病毒带来可乘之机,风沙阵阵,花粉飘飘,荨麻疹、过敏性皮炎、鼻炎及眼疾患者会大大增多,哮喘病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支气管处于“高反应状态”,也会出现病发症状。
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早春”或南方地区的“春寒”或“倒春寒”天气下,气温常常在0-10摄氏度范围,此时风力每增加一级,给人体的感觉就相当于气温下降2-3摄氏度。从这个“感觉”说,春风有时比冬天的风更富寒意。所以,为了预防寒冷的“春风”致病,人们一定要关心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