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想,上海体育先行先试的例子不少:冠军定点医院看病,是一例;奥运年开创市运会,是一例……“先行先试”,就是摸石头过河,要允许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社会各界见仁见智,一起帮助完善,也是件好事。
一些意见,还是中肯的,如“不是冠军也应考虑”,不可否认,那些没上领奖台的,付出不亚于冠军。问题的提出,旨在呼吁关注那些更需要帮助之人。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从这一点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人心趋善。
但事情,总要一件件做。有限资源,如何更合理调配?其实此前,体育局在帮困助残等领域,有过不少举措,如推出贫困运动员及家庭扶持基金等,也有过报道,但为何偏偏冠军受惠,就格外吸人眼球?这,大概也算冠军效应吧。从这点讲,体育局选择冠军,也就可以理解了,试图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号:上海体育开始更多关心运动员赛场外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体育人性化的一份努力?
而这,亦可视作一种社会感召,让更多家长孩子参与强身健体,自愿走近竞技。试想,谁又希望自家孩子只被当作“金牌机器”?!示范之功能,就是通过冠军的放大效应,去点燃人们心中本来就有的那股热情。
再怎么说,对运动员更多“以人为本”,是一种进步。上海体育“关心人工程”,究竟该从冠军做起,还是从普通运动员做起?大家尽可探讨。不过,对一项关心举措不能过度解读,并因此让好事在情绪化引导下变了味,需要宽容与善意,去成就美好初衷。说到底,我们需要的,不是满腹抱怨,而是试着去做。这个社会,还是多些正面的情绪和能量才好。
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