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谷雀是滇西常见的一种雀。从晚春三四月到初秋,它们一群群展翅在这片那片包谷地的上空和四围,轻轻落在这片那片包谷地里的天花上,直到人们收了包谷,它们才离开,到很远的地方过冬。然而,并不因为它们的常见,我们就忽视了这些小精灵在大山原野中飞飞落落绘出的一影影霞色的美。欣赏这些小精灵,成了我们生活的一大乐趣。
这是一种小型的鸟。麻雀一般大小,其体态,也跟麻雀相差无几——我这里指的是几何意义上的体态:短而尖的嘴巴,翘翘的短尾,圆浑饱满的身躯,再加上细瘦的两只脚。把它这体态用线条简略地勾勒出来,叫人以为画的是麻雀。事实上,它比麻雀美多了。嘴巴,是金黄色的,即便成雀或老雀,也一律一个金黄的尖尖嘴。两只翅膀,红红的,飞起飞落的时候,就像闪动着的两片火焰。尾巴则是纯粹的宝蓝色。肚皮上的茸毛呢,嫩黄嫩黄,整个下身,酷似一粒放大的黄包谷,跟火红的翅膀和宝蓝色的尾巴相映衬,红更加红,蓝更加蓝,黄呢,也就更加黄。
查资料,这些小精灵学名杜鹃,是广义杜鹃中的一种。与“包谷雀”比起来,“杜鹃”这个名字要好听一些,但我坚持认为喊它们“包谷雀”更为贴切。在我看来,它们其实就是为了包谷才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它们三四月里来到滇西,那正是一片片山地刚刚割去麦子的日子,曾经绿茵茵和金黄黄的土地,裸露着泥土的灰黄。它们一到,未让长途飞翔后疲惫的身体恢复一下,就围着一片片地叫唤:“包谷!包谷!”叫声里充满焦切,仿佛是在催促人们:“节令不等人啊,快点包谷!快点包谷!”而当包谷点下去了,出苗了,长高长壮了,争先恐后地吐出红缨了,它们更是清晨黄昏不离包谷地左右,有时候也一群群落在包谷林里,站在正向包谷穗子殷勤授粉的天花上一声声叫。这时候叫声里,全是喜悦,全是兴奋。尽管,它们不轻易撕开包谷棒棒的皮子喝一点包谷浆,啄一粒包谷籽,它们饮的是清晨挂满草尖的清露,吃的是草籽和各种各样的小虫,但听那兴奋喜悦的叫声,好像这大片的包谷,其实是归它们所有的。而当包谷最终成熟,人们挎筐挑篮,将大个的包谷棒子掰下来,运回家里,它们就一展那红红如火焰的翅膀,“包谷包谷”叫着远远地飞走了,不带走一粒包谷。似乎它们每年出现在滇西,不为别的,就是为滇西唱出这样一个包谷灿灿的秋天。
这不,春天来了,滇西又快到点包谷的时候了,包谷雀也唱着舞着,飞来了。
我想,给它们取名“包谷雀”的人,一定是最懂生活也最知生命要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