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人物/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记明清古建筑收藏家秦同千
~~~——记明清古建筑收藏家秦同千
     
2013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人 25载奔波 百幢古宅
——记明清古建筑收藏家秦同千
周馨 范洁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见习记者 范洁 文

  宛委山脚,若耶溪畔,秦同千位于绍兴会稽的古建筑复原工地。雕花楼、老戏台、祠堂官厅……近百幢明清古宅依山而筑,傍水而居。青砖、黛瓦、粉壁、马头墙,斜风细雨中,徽派建筑的灵秀隽美沁人心脾。

  很难想象,眼前的雕梁画栋皆来自百里之外,曾呈现完全相反的衰败模样。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二十五年间,秦同千几乎寻遍江南古民居的每个落脚点,将那些几近倾倒、已然荒废的旧宅收购、迁置、修缮、重建,构筑起这座古建筑群“博物馆”。

  从一时冲动到多年收藏

  “太可惜了!”交谈间,秦同千反复喟叹,为木朽虫生的陈年古宅,为夷为平地的百年旧居,为灰头土脸的精雕细刻,为弃如敝屣的部料构件。本能的恻隐惋惜,是秦同千收藏古建筑的起心动念。

  25年前,在安徽出差,面对一幢摇摇欲坠的晚清民居,秦同千既震惊又痛心:“几百年历史的老宅子,眼看着就要倒掉消失,如果现在置之不理,将来难道不会后悔吗?”他忘记了此行的原本目的,不忍离去,萌生的冲动甚至让自己吃惊:我要把它买下来!

  听闻有人愿意收购濒临倒塌的老房子,老宅主人喜出望外,最终以数十万元成交。秦同千雇用了20多人,拍照、测绘、编号、分拆……一个月后,这幢古宅被迁至家乡绍兴的一处仓库。从此,寻找古建筑成为秦同千生活的一部分。

  温州楠溪江边有一幢老宅,屋主欲盖新房,由于现行的古建筑保护法规存在缺漏,不给批地,主人索性一把火将其烧毁。江西乐平一幢荒废弃置的旧居,产权属于兄弟8个,几人互相怄气导致收购搁浅,一年后回访已经倒塌……

  25年间,耳闻或是目睹的故事,秦同千听得痛心疾首,看得辗转难眠:“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是城市和农村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农村急于摆脱原有的落后烙印,将连宅成片的老房子破坏拆毁,甚至用推土机直接铲倒,最后只剩一堆瓦砾,木料构件更是按堆论斤贱卖。”

  老祖宗这么好的建筑,凝聚手工匠人多少心血,怎么能想烧就烧,说拆就拆?秦同千一次次追问,却没有答案。“社会上有许多事让人哭笑不得,这边在拼命拆古建筑,那边又拼命建‘假古董’,类似的折腾太多了。”

  对他而言,古建筑有时像年迈的长者,诉说百年沧桑,有时却像无助的孩童,亟待他去庇护。尤其,当听到大量古建筑流往海外,甚至在国外整体复原时,秦同千如坐针毡、如鲠在喉,自己能做的,就是继续马不停蹄地寻找和收购。

  跋山涉水购置百幢古宅

  迄今,秦同千收藏的古宅已过百幢,与建筑一并收购的古木家具、“牛腿雀替”、石刻砖雕更是超千近万,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全国古宅收藏界屈指可数。

  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一个人一个人地问,一幢楼一幢楼地看,秦同千把寻访古宅的过程称作“踩地皮”:“只要听到老房子废弃或是待拆的消息,我都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有年春节,秦同千听说有几幢老建筑准备拆除,按捺不住心中急切,正月初二即出发去安徽探访。按照当地新年风俗,进门的客人要吃4个白煮蛋讨彩头。“我们浙江人过年是不吃鸡蛋的,怕捣蛋,但没办法,为了看房子,硬着头皮吃。”那个上午,他跑了4户人家,硬生生吞了16个白煮蛋。

  一个冬天,听闻黄山附近有4幢长期废弃的老房子,秦同千连续驱车3小时前往,“那天正好大雪,开到山脚道路不通,我就下车步行。”天寒地冻,他爬了2个多小时山,终于在老乡的指引下抵达目的地。“山谷里没有电,老房子黑漆漆、孤零零、颤巍巍地站在那里,3幢已经面目全非,好像下一秒就会被雪压塌。”秦同千断言,如果再迟些,老宅一定堙没在尘土之中,徒留残垣断壁。

  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那几年,秦同千近乎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踩地皮”,其间有奇闻趣事,有惊心动魄,更多的是经年累月的艰辛繁琐。成天在农村兜转,与老房子相处久了,身上难免有股陈腐气味,“爱人说我在收破烂,女儿说我是老古董,收购来的老房子既不能居住又难以存放,家里对我意见不小。”

  牵挂一幢未能收购的老房子,遗憾几块难以搬运的青石板,秦同千整宿无眠,“有时甚至觉得,古建筑是我痛苦的根源,是我的牢笼。”但是,下一次,再听到有老宅旧居的消息,他又激动难抑,“古建收藏起于偶然,却彻底改变我的命运,我这辈子是被套牢了,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收藏要比收购困难十倍

  走进秦同千位于绍兴的收藏仓库,花窗、隔扇、横梁、楹柱,经过编号拆解的古建筑构件归置齐整。屏风、踏床、太师椅、八仙桌、梳妆台,那些随宅并购的古家具更让人目不暇接。

  2005年之后,秦同千新购的古宅越来越少,向他询购的人却越来越多,有些,甚至开出数十倍于原价的数字。他最津津乐道的是10年前在浙江发现的一幢清代雕花古楼,“工艺精巧,材质细腻,第一眼我就怦然心动,最后以一百多万元买下,也是我收购的明清古宅中价格最高的。”近年,经常有收藏家表达购买意愿,一名北京客商甚至开出几千万的天价,秦同千一口回绝。

  小到斗拱,大至宅院,25年间,秦同千的收藏品一件没有转让出售:“我对古建筑有一种敬畏感,当初就是喜欢才买的,现在为什么要卖呢?”

  收购不易,收藏更难。多年来秦同千在古建筑运输、保管、修复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要远远高于当年的购买成本,10倍不止。自1997年起,他就租下上万平方米的仓库,专门安置古建筑和古家具,聘请专人看管,防潮、防腐、防白蚁,不敢有丝毫怠慢。

  7年前,秦同千成立修复工厂,从安徽、浙江、北京聘请近两百位经验丰富的手工匠人,对已经腐烂甚至残缺的建筑部件整修加固。那些朽坏的雕花、缺瓣的莲饰、破碎的云纹,经能工巧匠之手焕发新颜。

  “匠人一天的工资500元,寻找原木老料更是踏破铁鞋,几年下来花费不小,但是,老房子就像我的孩子,又怎么会对它们计算养育成本?要求它们带来物质回报?反倒怕轻慢了它们,对不起它们,守护古建筑成了我的责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人物/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一个人 25载奔波 百幢古宅
梦想建5座古宅博物馆
新民晚报人物/新视界A16一个人 25载奔波 百幢古宅 2013-05-19 2 2013年05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