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到一个电话
去年底,我们人民照相馆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我接的。
上了年纪的上海人,一定还记得当年在上海有两家著名的照相馆,一家是南京路上的王開照相馆,一家就是在淮海路上的人民照相馆。人民照相馆的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它是由俄商乔奇·奥本根开设的“乔奇照相馆”。1949年盘给了中国商人,改名为“乔士照相馆”。乔士照相馆以拍摄低调人物照著名,注重用光的变化、层次的重叠、整修的细腻、色调的浓郁,具有欧美的油画风格,因而闻名上海滩。当时沪上的一些名流,如白杨、赵丹、刘海粟、朱屺瞻、巴金等,都在此留下过珍贵的影像。
1959年乔士照相馆改名为人民照相馆后,其细腻、典雅的风格始终未变,成为上海人拍摄全家福、婚纱艺术照的首选。
90年代后期,随着市政动迁,淮海路商业网点调整,人民照相馆几经搬迁,最终离开了繁华的淮海路,“定居”在巨鹿路、瑞金路旁的一条老式弄堂内。这时我被调入人民照相馆,当了负责人。虽然地段偏了,顾客群减少了,但“人民”一直保持着原有的拍摄风格及拍摄、制作一条龙服务的模式,并留住了一批有着深厚技术功底、敬业爱岗的老员工。虽然步履维艰,但顾客的信赖和钟爱始终伴随着我们。
这天,桌上的电话响起,我拿起听筒,传来的是操着上海口音的老年妇女的声音,她问:“侬是人民照相馆吗?”我说“是的”。接着,她再三求证是不是“原来在淮海路上的人民照相馆”。又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这位老妇人欣喜地说:“终于找到你们了,让我找的好不容易呀!”
摄影棚里真热闹
原来,她是一位90多高龄的旅美华侨。40年前,在上海,他们全家在淮海路上的人民照相馆拍了全家福照片;她和丈夫的银婚照也是在人民照相馆拍的;16年前,他们的金婚照又是在人民照相馆拍的;所以,这次回国她还想找人民照相馆拍摄一张四代同堂的全家福照片。但是,她却一直找不到人民照相馆的踪影--是呀,她哪知道我们已经搬迁到一条弄堂里,变成一家真正的“老上海弄堂照相馆”了。
因为找不到人民照相馆,她的子孙们就推荐了一大堆目前上海知名的影楼,但是老妇人坚持要找人民照相馆拍摄。于是就到处打听询问,费了一番周折,结果是通过114才找到了人民照相馆的电话,终于联系上了。
经过预约,拍摄那天,摄影棚一下子来了27个人,四代同堂,煞是热闹。老妇人兴奋不已,不断地给子孙们讲多次到人民照相馆拍摄的情形。老人清楚地记得,人民照相馆店名从“乔奇”到“乔士”,从“乔士”再到“人民”的几次变更。她告诉我们,原来她家就住在人民照相馆对面,后来搬家了,但离照相馆也不远,所以经常走过人民照相馆,常停下脚步欣赏橱窗里的艺术照。她还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橱窗里曾经放过哪些电影明星的照片,这些明星照曾吸引她和小姐妹来照相馆模仿着拍照……
在一旁的她的两个儿子也告诉我们,他们的结婚照也是在“人民”拍的,当时没有礼服穿,是穿着中山装的拍的。小女儿跟着说,她的结婚照也是在“人民”拍的,那时候已经有礼服穿了,但手上捧的是塑料花,而且只有黑白照,放大的照片还是人工着色的。
说到着色照片,大家又不约而同说起当时人民照相馆的着色照片像油画,在家里挂几十年都不褪色。
他们两代人的回忆让我很受感动。边说边拍,老人兴致很高,“大团体”照拍好后,她又分别和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拍合影。在和曾孙辈拍的时候,老太太更是充满童趣,像小孩子一样活泼。在老人如此的影响下,子孙们也是欢声笑语,整个摄影棚活跃着欢乐的气氛。
那天一下子拍摄了7组全家福照片,并当场电脑回看、选片,老妇人非常满意。三天后,我将精美的全家福照片送到老妇人手里时,她接过照片激动不已,握着我的手说:“不瞒你说,事先我在孙女的带领下已经去了一家影楼拍摄过一次了,但效果完全不一样。我这个90多岁的老人与子孙们的皮肤被修得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太吓人了!我喜欢的就是真实,老人有老人的风采嘛!”
这位老妇人的“人民”情结,让我们受到莫大的鼓舞。有这样对老字号充满感情的顾客还信赖着我们,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一定要努力,要与时俱进,以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格、诚信的经营,让老字号品牌重新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