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意伙伴奥勒
邵德怀
本版插图 叶雄
  ◆邵德怀

  两个出场的年轻人

  那天,还是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咖啡厅,熟悉的灯光,熟悉的音乐,我们对面而坐。奥勒放下杯子,忽然感慨自己老了。他说他还清晰地记得初来上海时的情形。

  那是上世纪70年代,他住在临近外滩的和平饭店。当时,中国还十分封闭,抵沪的外国人也不多,所以他在上海受到不少礼遇。比如波特曼大酒店,从门口的保安、大堂的侍应、前台的服务生、直到酒店的经理,都对他非常熟悉。每次住店,都给了他最热情的接待。在酒店,他觉得就像在自己家里一般。

  他说自己的确老了,鼓鼓的肚腩,蹒跚的步履,不可能无休止地往来于哥本哈根与上海之间了。说着,他拿出手机,按了键盘,用丹麦语说了几句。不一会,来了两位丹麦年轻人。他指着其中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轻人介绍说:他叫翰,已经在公司跟着我做了近两年。又指着另一位长得有点像李逵模样的,说他叫勃,也已经来公司一年了。奥勒显然早已将我们介绍给了他们,所以他们始终恭敬地站在桌边,然后在奥勒指点下坐下,无声地陪在一侧,一边小口抿着红酒,一边轻轻地切着牛排送进嘴里。

  看吃得差不多了,奥勒挥手让两位年轻人回房。他颇有成就感,说两个年轻人都是丹麦土生土长,素质不错,将来他的业务都由他们接手。奥勒与我妻子合作已长达十年,我和妻子成立自己的公司后,他与我们的合作也有六七年了。经过多年的磨合,也由于感情的深化,我们之间做生意,他从不按照惯常作法询价,而是直接把订单通过EMAIL发送过来,数量、规格、价格一目了然。我们看了价格,能做就接单,不能做也不用勉强,可以直接拒绝他。当然,产品通常都是可以制作的,价格也都是相当可以的。奥勒是中间商,有时最终买家在广交会碰到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把价格打到成本线上抢单,他还会即时从哥本哈根打来电话,感叹为何有人愿意这样压价做生意,并且叮嘱我们,不赚钱的生意绝对不要做。

  他们向奥勒摊牌

  多年在生意场上的经历,使我们对奥勒决定心存疑虑。出于友谊,我们小心翼翼地选择词汇,婉转地提示奥勒:业务交给翰、勃能否安全无虞?此前,我们就听说有一家在沪的外资公司,因为老总轻信下级,结果反被下级出卖,扫地出门。我们干预不了别人的事,但假如遭难的是老朋友,不免心痛。奥勒却朗朗而笑,表示“一万个放心”。

  两个年轻人接替了奥勒。起先,翰留给我们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工作认真细心,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处处表现出后学的谦虚。但是勃有点不同,凡事急吼吼的,让人隐隐感到他是专来生意场上抢钱的。但我们终于对翰起了疑心,那是由于他的一个反常举动:他一会儿打越洋电话,一会儿发来EMAIL,向我们详细打探国内二级供货商的信息。这原是我们的商业机密,他是不应该打听的。再者,由于非同一般的合作关系,我们有不少信息,原先也都通报过奥勒。照理,翰不必重复打探。然而,当我们含蓄地提醒奥勒时,奥勒居然仍未引起重视。

  奥勒的错觉之所以产生,是有原因的。他给翰、勃所定的工资,在哥本哈根是很高的。翰、勃对此也很满意,而且他们无论在公司里,还是在奥勒面前,都流露出了对工作环境和报酬的满意,显示出极大的工作热情。有一回,他们来上海时还提到,他俩正在着手创立公司自已的品牌,商标都已设计完成。公司顶楼原来是空着的,他俩已经把它改造成展示厅。显然,他们准备大干一场。而且,他们的行动也已获得奥勒的首肯。奥勒还把所有供货商和产品信息如数交给了他们,亲自陪同他们到中国,将桥梁搭好。在日常工作包括出差中国等任何事务,都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主权。

  蛛丝马迹却让我们越来感到不对劲:他们正在做另立门户的准备。也许,当奥勒在他们面前公布了一切商业秘密的时候,奥勒的利润之大令他们惊讶,以致他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也许,奥勒后来也发现了他们的反常,并且动手收束他们的权利,或者打算放弃他们;总之,时过不久,翰、勃向奥勒摊牌了。他们认为,公司的利润由他们创造,奥勒应将公司股份分配给他们。当今社会,员工对老板不满,以至于倒炒鱿鱼,都是寻常之事。但是,员工让老板将老板的身份让给他们,还真是闻所未闻。奥勒一口拒绝。

  生意不在友情在

  翰、勃于是采取实际行动,将公司主要业务全数拉了出去。照理,奥勒还是有机会扳回这一局的。毕竟,整个生意链的上下游,都是他的老客户甚至老朋友,他的机会应该远远大于两个年轻人。可是奥勒对我妻子说,如果我年轻的话,还行;然而,毕竟这么大年纪了,我老了。确实,奥勒录用两位年轻人,本来就是为退休做准备的,现在怎么可能转身去迎战他们呢?他缺少的是心力。

  俗话说,人再强也强不过天命。奥勒年纪大了,孩子又不愿继承父业。在欧洲,这种事很常见,父辈事业哪怕已经很成熟,孩子还是宁愿放弃父业而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奥勒只能从社会上选择人才,以期延续他的事业。只是他选错了人,以至于他们站上他的肩头另起炉灶。事已至此,覆水难收之下,他只想把他的公司名字保留下来以作为纪念。最后,他仅以丹麦克朗一元的价格,卖掉了用大半辈子创立起来的公司。 

  奥勒终于黯然退场。他对我们说,自己腿脚不便,退休后很难再来上海了,希望我们能去哥本哈根与他见面。

  不料在他“净身出户”两年之后,他突然带着太太、女儿女婿、孙女一大帮人飞到了上海。事业的打击,似乎没在他脸上留下痕迹。他一如既往,热情洋溢,谈笑风生。在饭桌上,他向家人一一讲述着他与我们的交往史。在浦江游览时,他一一指点着夜色中外滩的建筑,讲述着他所看到的上海的变迁和发展。看得出,他退出了生意场,但上海这座城市已经深深留在了他的心头……

  祝我们的老朋友晚年幸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人物/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老华侨来拍照
生意伙伴奥勒
为救护车“开道”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2生意伙伴奥勒 2013-05-19 2 2013年05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