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上海的滑稽戏
朱争平
  朱争平

  滑稽戏是由曲艺独脚戏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喜剧艺术样式,可谓是中国剧坛的奇葩。上海对于滑稽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清朝末年,江南农村出现了专门“说潮报”的民间艺人,演唱内容以新闻和时事为主,其中穿插滑稽故事和笑话。上世纪20年代,文明戏演员王无能、江笑笑和刘春山将“说潮报”的形式融入新剧,使上海曲艺舞台相继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独脚戏,从而宣告了一个新的曲艺形式——独脚戏的诞生。这三位演员被誉为“滑稽三大家”。30年代是独脚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上海各大游乐场、电台播音和堂会演出的艺人最多时达100多档。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租界,上海游乐场营业萧条、堂会生意清淡、电台被敌伪封锁,独脚戏艺人谋生困难。于是,出现了独脚戏艺人联合起来演出大型滑稽戏的局面。1942年初,江笑笑发起和组织杨天笑、赵宝山、仲心笑等采用文明戏的体制和滑稽戏的表演手法,演出了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扮演的正本大戏《一碗饭》。这是由独脚戏演变为滑稽戏的第一部剧目。与此同时,江笑笑、鲍乐乐等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滑稽戏剧团“笑笑剧团”。随后,其他独脚戏艺人和文明戏演员也纷纷组织滑稽戏剧团。至40年代末,上海有大小职业滑稽戏剧团近50个。上海解放后,滑稽戏走向成熟,出现了《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满意勿满意》等一批经典剧作。在“文革”那个没有笑声的年代,滑稽戏自然消失。改革开放使滑稽戏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八九十年代涌现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剧目。进入新世纪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滑稽戏出现式微征候。

  滑稽戏经过曲折漫长的艺术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美学特征。在题材上,它善于从底层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和提炼喜剧题材和喜剧人物,提出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传达广大民众的普遍情绪,揭示时代生活哲理,反映市民审美情趣。在表现手法上,既继承民族喜剧艺术传统,又借鉴外国喜剧艺术优长,从民间说唱、杂技、相声、地方戏曲等到中外话剧、电影电视、舞蹈美术,不拘一格、兼收并蓄,方言杂出、众腔并举,融汇百家、自成一体。在演出风格上,注重运用传统写意化的变形夸张手法和“噱头”技巧,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喜剧气氛热烈,寓庄于谐,雅俗共赏。滑稽戏的角色行当开始按文明戏旧例,分滑稽、老生、小生、旦、老旦等,以滑稽为主。50年代中期以后,滑稽戏以演现代戏为主,讲究喜剧结构、突出人物性格,要求演员能演各类角色,原有的滑稽戏行当被突破。

  一个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仅要会多种戏曲、各种流派的唱腔,还要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甚至外语,同时还能做特别夸张的形体动作,表演要求特殊。在滑稽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代表性的著名演员。继滑稽戏初创时期的“滑稽三大家”之后,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与沈一乐被誉为滑稽戏“四大天王”。现代著名演员有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林燕玉、严顺开、吴双艺、童双春、王双庆、翁双杰等。王汝刚、钱程、陈国庆、秦雷、顾竹君、胡晴云、小翁双杰、何赛飞等则是当今上海滑稽戏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从历史上看,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改编而成,二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三是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四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五是新创作。《满园春色》、《笑着向昨天告别》、《一千零一天》、《我是一个兵》、《出色的答案》、《性命交关》、《路灯下的宝贝》、《阿混新传》、《特别的爱》等都是建国后深受观众欢迎的优秀剧目。《满园春色》1965年曾进中南海演出,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亲临观看。《阿混新传》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国际喜剧节“金拐杖”奖。

  新世纪是一个笑的时代。只要滑稽戏坚持特有的民间艺术色彩和幽默诙谐、嬉笑怒骂、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拓宽思路、拥抱现实,深入生活、贴近民生,融汇中西、借鉴古今,就一定会给我们的城市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笑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人才专版/留学招生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06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8版: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培训
   第B10版:招生移民/人才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父亲的纸条
老上海的滑稽戏
想起略萨一段话
田园即景
八里桥战斗打响
水调歌头·沪崇桥隧
神秘的U字形发光物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老上海的滑稽戏 2013-05-22 2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