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崇明东滩看到一个身穿迷彩服的中年男子,举着一架长焦相机对着远处的水鸟狂按快门,或是骑着一辆女式自行车在石子路、泥巴地上颠簸,那便是韩云根。
2006年,他辞去工作来到崇明,成了一名全职鸟类摄影师。没有工资,没有合同,没有双休,只要不下雨,韩云根就每天早上准时到东滩报到,进入他取景框的鸟类已经接近300种。
不知辛劳 天天“出工”
一身迷彩装,一副白手套,一双已经磨花了的咖色牛皮鞋,一个黑书包,外加一个装三脚架的帆布袋,这就是韩云根每天的固定装备。崇明岛的酷暑温度超过38℃,严寒海边的温度低于冰点,但他的行头都是这一身,唯一不同的是头上的帽子,春夏秋戴着迷彩帽,冬天则换成妻子织的黄色绒线帽,只露出两只眼睛,一来保暖,二来和冬季黄色的芦苇荡颜色接近,便于隐藏。
鸟类生性怕人,站着行动目标较大,很容易惊动它们。为了拍到清晰的大图,趴、蹲、爬、坐成了韩云根的常用动作。他曾经不带护具在石子路上爬了1000米,顶着烈日在草丛中趴了6个小时,冒着严寒在自己搭的芦苇棚里一坐就是三天。“我的照片,是可以数羽毛的。”韩云根骄傲地说。
爱鸟如痴 辞去工作
老韩今年58岁,之前是一名具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园林养护工,“那时候就喜欢鸟,看鸟在树上谈恋爱,有趣极了。”1980年前后,老韩尝试在家里养鸟,最多时一口气养了6只。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崇明岛来看鸟,便从此爱上了这里,时常利用空闲来这里和鸟近距离接触,却还是不过瘾。2006年,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辞职去拍鸟。
一开始,老韩是孤独的。没有人给他发工资,没有人欣赏他的劳动成果,拍照时陪伴他的只是望不见边的芦苇荡,只有每天晚上精选照片上传鸟网和星光网,等着版主送“宝石”,同道中人送“图章”。但是一段时间后,渐渐有了一批欣赏他、理解他的人。网上一些鸟类拍摄爱好者打来电话,向他取经,跟他交朋友;东滩湿地公园的领导找到他,让他免费搭乘每天早晚的班车,还借给他一辆自行车,让他省下了几十元的车费;陈家镇汽车公司员工食堂也对他开放,每天早上他都可以来吃一碗3元钱的素鸡面。
妻子支持 当好后勤
韩云根的家在杨浦区一棚户区,24平方米的小屋里摆设很简单,那台佳能7D相机和100-400毫米超长焦镜头似乎是家里最值钱的物件。
为了拍鸟,老韩每天早上5时起床,背着25公斤重的行李,换乘电瓶车、轮渡、申崇二线、班车,到湿地公园后,再骑一两个小时自行车到当天的拍摄点,单程路上就超过三小时。
没了工作,他每个月只能吃低保,可是每天的交通费就要将近30元。妻子王晴雯也曾抱怨过,但是看着丈夫疲惫却幸福的样子,她还是选择了无条件支持,承担了几乎所有家务,帮他料理好每天的饮食,只是偶尔叮嘱一句,“钱要省着点花”。
每天早上5时不到,王晴雯会先起床,为丈夫烧水,泡茶,做早饭,准备一天的干粮。晚上她又准备好丈夫爱吃的饭菜,泡好茶等着老韩回家。说到妻子,老韩有些愧疚:“多亏了有她的大力支持,她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