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此也成为目前全球完成宫颈癌“保育”手术数量最多的医疗机构。这组患者的肿瘤无复发率达高99.4%,其中已有6名患者术后成功孕育下一代,“幸运宝宝”年龄最大的5周岁,最小的才出生11个月。
有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宫颈癌患者中,15%的发病年龄小于40岁;在可以手术的患者中,发病时年龄小于40岁的约占45%。“年轻女性宫颈癌发病率的上升,为我们临床医生带来了既要根治肿瘤、又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大课题。”肿瘤医院妇科主任吴小华教授说,人们通常会认为,手术切除越多,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越低。但如果将宫颈和宫体一并“端走”,就意味着患者从此没有了月经周期,年轻女性将永远失去怀孕当妈妈的机会。
自2004年起,吴小华团队在国内最先尝试“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这一技术保留了患者的子宫体,在根治性切除病变的宫颈、宫颈旁组织、上段阴道后,再将子宫体与阴道缝合。在实践过程中,手术团队还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了一个临床“复旦标准”,即符合术中冰冻病理显示淋巴结未有转移、肿瘤最大直径小于4CM、肿瘤局限于宫颈、年龄小于45岁且无不育病史、有强烈的保留生育功能愿望以及肿瘤病理类型为鳞癌、腺癌或鳞腺癌等6条要求的患者,可以实行这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吴小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特别强调,在接受此项手术的患者中,超过90%为早期宫颈癌患者。也就是说,“早期”肿瘤是“保育”手术的良好前提。他建议,育龄女性、尤其是20岁以上有过性生活的女性,应该每年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才能较为早期地发现病变,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甚至将来实现生育愿望创造机会。
关于为何160例患者中有140人处于育龄阶段、最终只有6人怀孕生子的提问,吴小华教授的回复则是“不无遗憾”。他坦言,手术成功好比为孕育生命搭建了一个舞台,家庭的支持、男友或丈夫的不离不弃,也是迎来“幸运宝宝”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当然,由于患者切除了宫颈,原本宫颈在受孕过程中的作用丧失,加之不少患者有盆腔炎症及输卵管堵塞的病史,她们自然受孕的几率较正常女性为降。吴教授建议这些特殊的“备孕妈妈”如果自然受孕没有成功,体外受精和其他辅助生育技术也是一种选择。在欧美国家,宫颈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生育技术的比例远远高于我国,其受孕的几率较自然受孕可高出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