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上中学。那时,高考不存在,作业无压力。我有时间读书,却无藏书可看,只好买些小人书,与人换着看,解解馋。后来,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还不错的缘故吧,学校发了我一张卢湾区图书馆的借书卡。当时家住丽园路西头,从家到位于陕西南路的卢湾图书馆步行也就二十分钟左右。每周我就去换借一本书。沿着著名的“文化街”绍兴路从东到西,沐浴在浓浓的树荫下,感觉很阳光。
一个中学生,有一张区里的图书卡,这在当时,还是很幸福的。我在这里差不多借了三年的书。1978年暑假后,为了冲刺1979年的高考,借书就少了。三年多时间,大概借了两百来本的书。虽不多,但在那个时代,我觉得已经蛮充实的了。
有时借了书以后,还在阅览室里看书。什么书都看,印象较深的之一是看《围棋》杂志,从杂志中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许多著名棋手和名局。一些围棋故事,也是从杂志里获得的。从此看《围棋》杂志的习惯也就一直延续下来了。我各种棋的棋艺,在业余棋手中都还说得过去。象棋得过中央台亚军。国际象棋、军棋的水平都不弱。2010年,经常昊九段推荐,中国围棋协会授予我业余3段称号。过了两年,又授予我业余5段称号。这是二级运动员的标准。常昊开玩笑对我说,二级运动员高考可以加分,好在你已经是二级高级编辑了,不用加分了。成了业余“高手”,我很高兴,但自我感觉棋艺达不到那个水准。特别是现在,年纪大了,水平不进反退。但常昊说:凭你对围棋掌故的了解,就完全当得。我想,这又是托了中学时代在卢湾图书馆所看的《围棋》杂志的福了。
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北京没有区一级的图书馆,住家附近也没有阅览室。北京图书馆里的藏书虽多,但人实在是多。我不去图书馆,要看书,更多的是买。我现在自己的藏书也快近万册了,把个屋子搞得像半个书城。这让我既喜且忧。这个时候,更让我怀念中学时代仿佛就在家门口的卢湾区图书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