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神舟十号已经飞上太空,辽宁号航母在海上巡弋;互联网上,国内追随web2.0的脚步也非常迅速;各种品牌的超极本以及手机也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和西方一些国家在科技上仍有很大差距,但无疑这种差距已经在渐渐缩小,越来越近。
然而,在科幻电影方面,国内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们仍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星际迷航:暗黑无界》、《钢铁侠3》、《遗落战境》等好莱坞科幻大片,一次次惊叹于其呈现的视觉奇观和奇妙想象——国内电影界和美国的科幻电影之间,究竟隔着多少光年的距离?
我们为什么拍不出像样的科幻片?为什么无法在银幕上呈现像《星际迷航:暗黑无界》里那样深邃旷远、瑰丽宏大的宇宙图景?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电影本身的问题。
必须承认,我们国家还缺乏科幻电影所必须依附的那种文化环境:就是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充满好奇、直面未知的精神。一方面,公众缺乏足够的科学认知和科学意识,整个社会都带有浮躁的功利性,人们面对沉重的现实,更愿意观看“写实的”电影,认为科幻电影是虚无的、荒诞的、夸张的,难以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我们有时候又容易把科学当做神话去崇拜(所以才有很多打着高科技骗人的商品),赋予科学以正统、高深、严肃的面具,无法用科幻电影来表达对科技之美、宇宙之奇、人类之伟的感悟。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电影人太不把科幻电影当回事,有时却又太把它当回事了。
此外才是具体层面的问题:比如缺乏能掌控科幻电影这一类型片形式的导演、编剧以及制片人。而且我们的电影导演和编剧本来就缺乏想象力,缺乏足够的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因为上述的原因,科幻电影尤其需要三观很正的电影人来把握,否则就不过是那科幻的元素搞噱头,好比最近的《富春山居图》所做的那样。
除开主创人员,更麻烦的是我们电影工业体系也不足以支撑科幻电影的拍摄:特效、道具、布景、服装、美术设计、配乐……没有这些技术支持,你就是把导演卡梅隆请来也拍不了科幻片。要命的是,这些行当多半需要大量经验积累,很难一蹴而就。就算有钱也未必买得来经验。就说特效吧,总有人认为只要肯花钱,就能搞好科幻电影的特效。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我敢说,真给国内这些导演2亿多美元,他们一个也搞不出《阿凡达》那样的电影来:何时该用CG特效,何时该用模型,何时需要实拍;什么样的CG效果是好的、真实可信的;特效如何与整个影片风格融为一体,为情节服务等等。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作为这些问题的经典级范例,让我们看到:经验、观念、想象、创造力,这些都不是仅靠钱就能解决的。试想,国内这些做惯了古装戏道具的师傅,真的能打造一艘看起来非常高科技超现实的飞船么?
科幻电影堪称是电影工业的一个标准线,在国内电影工业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拍科幻片而拍科幻片。这不是一个面子问题,而是市场问题,是情怀问题,是精神的问题。只有整个文化氛围具有了足够的能量,想通过科幻电影来展现来表达时,才是科幻片会在中国真正出现并成型之时。
星际迷航,前路漫漫,但那是人类最后的边疆,是梦想的尽头和出发点。只有我们真正为之着迷,才能用大银幕展现其壮阔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