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康健园/保健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食疗抗秋燥
辛海量
  捱过酷暑难耐的长夏,时令已入秋季。根据中医观点,从夏至秋,“燥”渐成时令主气,在享受金秋凉爽的同时,应顺四时而调阴阳,还须谨防秋燥。

  中医认为,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燥”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之一,其本身的寒热性质并不明显,声音沙哑、咽喉发痒、鼻敏感(打喷嚏、出血)、咳嗽、头发与皮肤干燥、脱落(屑)等不适感觉,多系常见之临床表现。

  然六淫致病,常多兼夹。“燥”与“热”合并,病性偏于热,是为“温燥”,多发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此因肺感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清燥救肺汤是正治,由人参、麦冬、桑叶、石膏、胡麻仁等组方,功用轻宣达表,清肺润燥。若合胃系症状,不思饮食、舌红无苔,可酌加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等。若燥气化火,耳鸣目赤,牙龈咽喉肿痛者,酌加连翘、薄荷、石膏、生地、甘草、决明子。若大肠受热、大便干结、口腔干燥,可选杏仁、桃仁、金银花、玄参、生地等。若血虚生燥,皮肤皱褶,筋急抓枯,可酌加当归、生地、熟地、白芍等,滋荣养血。

  “燥”与“寒”并行,则为“凉燥”,多发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寒,类似感受风寒,但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嗌干、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白薄而干等症。这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凉燥为病,临床治疗以桑杏汤和止嗽散加减,选用杏仁、紫苏叶、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荆芥、前胡、紫苑、款冬花、百部等,功用清宣凉燥,理肺化痰,疏风止咳。

  在饮食方面,在保证均衡营养的前提下,可多进食润燥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共“抗”秋燥。百合熬粥、炒食均可,白菊花可以用开水泡茶饮,梨肉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榨汁或直接食用均可。石榴甘酸,有生津液、止烦渴的作用,捣汁或煎汤饮均可。葡萄酸甜可口,能生津液、利小便。荸荠可治疗热病伤津、口燥咽干、肺热咳嗽、痰浓黄稠等症,与莲藕榨汁共饮,效果更佳。起居方面,应保证充足睡眠,作息规律,尽量早睡早起。在保持室内通风的基础上,可在室内养些绿色植物,清洁空气,增加湿度。

  辛海量(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中医医院)   本版图片 TP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美丽长三角大型系列采访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热点聚焦
   第B12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护心,内外科联合行动……
中医食疗抗秋燥
应对秋咳用中成药
女性主动避孕 皮下埋植受青睐
广告
新民晚报康健园/保健B03中医食疗抗秋燥 2013-09-23 2 2013年0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