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斯·雷格林对欧元区的情况比较有发言权,对他的采访也是从欧元区应对欧债危机的最新进展开始的。他认为,目前欧洲正在缓慢地摆脱危机,但危机还没有过去,问题依然存在,幸运的是市场已经稳定下来了。他总结欧洲应对危机的战略,可以分成四个组成部分,他希望,他的总结也能为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人物简介
克劳斯·雷格林(Klaus Regling),1950年10月3日出生于德国吕贝克。现为欧洲稳定机制ESM首脑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首席执行官。
雷格林是一位有着30多年工作经验的经济学家,曾在华盛顿和雅加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多年。随后,在德国财政部工作中,参与筹建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2001年至2008年间,雷格林被任命为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事务部主管。2008年至200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从事了一年关于亚洲金融货币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最多
个人观点
某种程度上,很多欧洲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也是个大问题,而且做得非常不够,金额呈下降趋势。然而,这些中小企业正是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其中不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应该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才能解决就业问题。
我认为,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多样化,有各种不同的融资渠道。在欧洲,风险投资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能太依赖银行贷款了。但是,一种趋势已经在出现,就是规模稍微大一点的中小企业应该进入资本市场。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lnvestment Bank)就是一个开发银行,目前也在制定一些专门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计划,它提供了一种渠道,帮助中小企业通过风险共享进行融资。
有“泛欧”胸怀 获得良好信誉
这是个不苟言笑的德国人,却被公认具有“泛欧”胸怀。因为他在2001年至2008年领导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事务部期间,并非唯德国利益马首是瞻。2003年,当德国违反《欧盟增长与稳定公约》(Growth and Stability Pact)关于预算赤字的规定时,他曾提出动议遵照公约启动对德国的制裁程序,并因此在欧盟其他成员国中赢得良好信誉。
这是个诚恳直率的德国人,他直言欧债危机的发生归结于三大原因:一是货币联盟设计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二是各个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性还有待提升;三是预防机制不健全。
这是个思维缜密的德国人,在参加第二届金融街论坛发言以及接受记者采访时,目光炯炯,条理清晰,每个观点都有丰富的论据支撑和客观分析,令人信服。
要摆脱危机 重在四个部分
他认为,目前欧洲正在缓慢地摆脱危机,但危机还没有过去,幸运的是市场已经稳定下来了。他总结欧洲应对危机的战略,可分成四个组成部分——
国家层面进行调整
雷格林坦言,过去一段时间内,南欧地区的许多国家发生问题。目前,这些国家正在努力缩减财政赤字,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不断提升竞争力。他认为,实际上2000年左右就是个转折点,有的国家开始丧失自己的竞争力,工资降低,劳动力市场疲软。
“所以,应对危机的战略,第一步就是从各个国家层面开始进行的。这些国家必须把自己的基本面改善,要把自己的功课做好,才能谈得上整个欧元区的情况改善。”
经济政策展开协调
欧债危机爆发后,有一种观点认为,欧元区的金融体制有问题。但雷格林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现行欧元区金融体制是可行的,可各国所落实的经济政策是在一种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落实的。“协调非常重要。如今,我们在体制上做了大量的经济政策协调工作,使得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
建立金融支持机构
雷格林认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以及后来欧洲稳定机制的建立,成为整个欧元区永久性的管理机制。他还特别强调了欧洲央行的作用:“欧洲央行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做了很多创新性和机构性的改革。”
雷格林提到的这两个机制,2011年提供了2130亿欧元给爱尔兰、葡萄牙、希腊、西班牙和塞浦路斯等国家。这个数字不是小数字,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的整个资助金额还要高得多。现在,这种求援需要已不明显,因为有关国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动力。
再次加强银行体制
欧债危机表明,欧洲银行体制方面的问题还比较多。雷格林采取了很多步骤来推动欧洲银行联盟的建立。他的想法是第一步将欧洲央行作为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监管所有的大型欧洲银行。“我们现在正在讨论是不是建立一个单一的终端解决机制,来管理我们的储蓄和保险。”
危机中有“机” 促欧洲一体化
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应对危机的四个战略是可行的,发挥了有益的作用。雷格林说,有关国家已经逐步消除了经常性账户赤字,而且进一步改善了本国的竞争力,宏观经济方面的不平衡状态正在慢慢改善。另外,北欧和南欧之间的利率差现在降低了50%左右。“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能够在2013年发行为期10年的政府债券,这个事情在前两年他们都不可能做到。这种债券在南欧地区进行了发行,很多政府、金融机构和公司参与,比几年前发行得更多。尤其在今年前8个月,债券发行量增加了70%。”
雷格林心中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整个欧元区能够获得全面均衡的增长,欧元区经济能在2013年最后一季度摆脱负增长,经济景气指数进一步恢复。“我们应该真正摆脱这场萧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外,我们希望有关国家的失业率不再继续增长,工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信心能够不断提升。我们的策略正在发挥作用,但是危机仍未结束,风险依然存在。有一些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预计有一些国家需要融资上的支持。因为这些国家必须推进艰难的经济结构重组,这些国家的失业率都很高,需要花很多年时间才能把失业率降到一个正常的区间。而与此同时,欧洲金融市场仍然显得有点支离破碎。”
当然,雷格林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前景还是有点小小的忧虑。“这是一个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因为欧元区的人口增长率很低,所以未来的年经济增长率预期可能会在1%-2%左右。这个数字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比较低的,美国可能比欧洲也要高至少1%。”
“不过,我们也必须记住,历史上,欧洲往往要通过危机才能够带来正面的变化,而正面的变化会带来正面的发展。就是危机带来了进一步的欧洲一体化,所以我也充满了信心。我们现在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效果,有关国家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欧元区经济政策的协调也在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朝欧洲银行联盟的方向前进。在危机过后,这些机构的运作和功能会比以前更强。”
小资料
欧债危机
全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指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其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承受的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欧债危机直接影响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给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了较大不确定性。随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接连爆出财政问题,德国与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也受拖累。
ESM和EFSF
欧洲稳定机制ESM(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由欧元区17个成员国共同出资建立,其前身是欧元区成员国根据2010年5月9日欧盟财政经济理事会相关决议而成立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简称EFSF),2012年10月8日改组为永久的管理机制,负责向欧元区成员国提供财政支持。
不过,这两种机制一直并存到2013年7月1日。从那时起,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不再参与新的项目,不再发放新的贷款。欧洲稳定机制成为唯一永久应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支持需求的机制。待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所有援助项目贷款被偿还之后,该基金将停止存在。
欧洲银行联盟
就是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推动建立欧洲银行联盟。这个银行联盟是一个重要的监管者,有解决机制,提供一些担保资金,能够在欧元区层面上做决策。
有了这些职能以后,相信欧元区经济的监控系统会比危机前改善很多。而且,这个银行联盟在国家层面能够解决引起危机的问题,并且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使得金融领域、银行领域健康发展,相信在未来十年,就会有一个这样的银行联盟。
欧盟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跟过去不同。欧盟会采取历史性的举措来应对危机,这些举措最终符合欧盟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