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潘仁官 一辈子心里只有“一杆秤”
孙 云 文 陈梦泽
▲ 潘仁官的杆秤铺仅4平方米大
▲ 一粒葡萄重一克,这是潘仁官家中最小的杆秤称出的
▲ 杆秤的木料都来自马来西亚
▲ 小小店铺里放着大大小小近百把杆秤
▲ 潘仁官家中最大的杆秤可称一百七十公斤物品,称起他的孙女是小菜一碟
  本报记者 孙  云 文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潘仁官,今年70岁,浦东新区非遗项目“杆秤制作工艺”第三代传承人。54年前,从祖父和父亲手中继承了这门手艺,现已成南汇地区唯一一名制秤人。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相传由鲁班发明的杆秤渐渐式微,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天能净赚两三百元的黄金岁月已然逝去,但他仍希望,这门带着人情味和乡土气息的传统手艺能继续传承下去。

  不管生意多或少,每天上午7时30分,浦东新区书院镇农贸市场门口,潘仁官总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4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小屋里只有一台电扇,酷暑难当时,他会放下手中的工具,靠在椅背上,欣赏一下自己的杰作——挂在墙上的上百把手工杆秤,仿佛看见了“儿孙满堂”。 

  16岁师从父亲学制秤

  16岁师从父亲制秤,一眨眼的功夫,54年过去,这辈子,潘仁官就做了一件事——制秤。他说,制秤不仅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在别人眼中,“斤斤计较”是贬义词,到了制秤匠嘴里,“锱铢必较”就是褒义词。不仅如此,最精确的度量单位比锱铢更小——书院镇上的中药店,用的都是老潘做的秤,精确到一克。采访时,记者拿了一粒葡萄试验,重量称出来,恰好一克,不多不少!

  别看“一克秤”计量单位最小,但因为全部是用黄铜打造,做起来最花功夫。像老潘这样的熟手,也要花上五天,倘若换了只干过两年的儿子,就得用掉一星期。150元一副的铜秤,做工精巧,不仅被中药店普遍使用,镇上的居民乔迁新居,也喜欢买上一副收藏在家里,取其“称心如意”的谐音,给新居带来一个好意头。

  除了迷你的“一克秤”,潘仁官手里做出来的秤大大小小可以排成一个排。最大的秤,秤杆跟他一般高,挂在从天花板上垂下的专用铁链上,可以称170千克的重物,相当于能把三个女青年同时称起来。说到这里,潘仁官既骄傲又有点惆怅:“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即使像这种大秤,一个月也能卖掉两三把。现在,电子秤的厂家听说我做秤信誉好、名气响,也找到我代销电子秤。我的手工秤,一个月也卖不出多少……”

  期盼非遗技艺能传承

  潘仁官夫妻俩和独子潘华弟一家三代同堂,住在街面房里,沿街开着一扇窗,窗户里摆着一张操作台,每天下午4时30分从秤铺回来后,老潘还会戴上老花眼镜,趁着天色尚好,再摆弄一会儿秤。

  从小看着老潘做秤,儿子和孙女潜移默化都入了门。潘华弟18岁起正式学制秤,还和父亲一起在秤铺里做过2年。他说,杆秤多在郊区、乡间使用,南汇地区原先需求很大,秤匠却只有三人,父亲时常加班加点赶工,附近五六个镇的村民都会慕名来买,有的是几十年的老主顾。不夸张地说,在书院镇,平均每家都有一把老潘做的秤。

  十几年前生意红火时,曾有人想向老潘拜师学艺,老潘担心对方“学得会手艺,学不会诚信”,没敢教,谁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身为非遗第四代传承人的儿子改行干装潢,读大学的孙女选的专业是服装设计,目前都没专职做秤的念头。老潘空闲时,不禁常和老伴叹气:“爷爷传下来的手艺,万一在我手里中断,多可惜!”

  今年5月,老潘作为书院镇特色家庭文化链的重要一环,从浦东新区文广局领导的手中接过了“浦东新区非物质遗产”的铭牌,这是他近几年来最自豪的时刻。回到家,他郑重地把铭牌放在客厅的显眼处,与各式各样的杆秤摆在一起,有了这份认可,他希望,民间手工艺的明天,或许会更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特稿
   第A05版:特稿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综合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家装专版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社会与法
   第A28版:东方大律师/社会与法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世经经纬
   第B04版:自贸之窗/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自贸之窗/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股市大势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证券指南/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升值空间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城里城外
   第B16版:网上网下/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家庭周刊/花鸟虫鱼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2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4版:家装之窗
   第B25版:好吃周刊
   第B2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28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30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31版:好吃周刊/酒旗茶垆
   第B32版:地产资讯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3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4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5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6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7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第C08版:201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特刊
潘仁官 一辈子心里只有“一杆秤”
新民晚报上海人家/家庭周刊B20潘仁官 一辈子心里只有“一杆秤” 2013-10-11 2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