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官,今年70岁,浦东新区非遗项目“杆秤制作工艺”第三代传承人。54年前,从祖父和父亲手中继承了这门手艺,现已成南汇地区唯一一名制秤人。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相传由鲁班发明的杆秤渐渐式微,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天能净赚两三百元的黄金岁月已然逝去,但他仍希望,这门带着人情味和乡土气息的传统手艺能继续传承下去。
不管生意多或少,每天上午7时30分,浦东新区书院镇农贸市场门口,潘仁官总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4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小屋里只有一台电扇,酷暑难当时,他会放下手中的工具,靠在椅背上,欣赏一下自己的杰作——挂在墙上的上百把手工杆秤,仿佛看见了“儿孙满堂”。
16岁师从父亲学制秤
16岁师从父亲制秤,一眨眼的功夫,54年过去,这辈子,潘仁官就做了一件事——制秤。他说,制秤不仅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在别人眼中,“斤斤计较”是贬义词,到了制秤匠嘴里,“锱铢必较”就是褒义词。不仅如此,最精确的度量单位比锱铢更小——书院镇上的中药店,用的都是老潘做的秤,精确到一克。采访时,记者拿了一粒葡萄试验,重量称出来,恰好一克,不多不少!
别看“一克秤”计量单位最小,但因为全部是用黄铜打造,做起来最花功夫。像老潘这样的熟手,也要花上五天,倘若换了只干过两年的儿子,就得用掉一星期。150元一副的铜秤,做工精巧,不仅被中药店普遍使用,镇上的居民乔迁新居,也喜欢买上一副收藏在家里,取其“称心如意”的谐音,给新居带来一个好意头。
除了迷你的“一克秤”,潘仁官手里做出来的秤大大小小可以排成一个排。最大的秤,秤杆跟他一般高,挂在从天花板上垂下的专用铁链上,可以称170千克的重物,相当于能把三个女青年同时称起来。说到这里,潘仁官既骄傲又有点惆怅:“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即使像这种大秤,一个月也能卖掉两三把。现在,电子秤的厂家听说我做秤信誉好、名气响,也找到我代销电子秤。我的手工秤,一个月也卖不出多少……”
期盼非遗技艺能传承
潘仁官夫妻俩和独子潘华弟一家三代同堂,住在街面房里,沿街开着一扇窗,窗户里摆着一张操作台,每天下午4时30分从秤铺回来后,老潘还会戴上老花眼镜,趁着天色尚好,再摆弄一会儿秤。
从小看着老潘做秤,儿子和孙女潜移默化都入了门。潘华弟18岁起正式学制秤,还和父亲一起在秤铺里做过2年。他说,杆秤多在郊区、乡间使用,南汇地区原先需求很大,秤匠却只有三人,父亲时常加班加点赶工,附近五六个镇的村民都会慕名来买,有的是几十年的老主顾。不夸张地说,在书院镇,平均每家都有一把老潘做的秤。
十几年前生意红火时,曾有人想向老潘拜师学艺,老潘担心对方“学得会手艺,学不会诚信”,没敢教,谁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身为非遗第四代传承人的儿子改行干装潢,读大学的孙女选的专业是服装设计,目前都没专职做秤的念头。老潘空闲时,不禁常和老伴叹气:“爷爷传下来的手艺,万一在我手里中断,多可惜!”
今年5月,老潘作为书院镇特色家庭文化链的重要一环,从浦东新区文广局领导的手中接过了“浦东新区非物质遗产”的铭牌,这是他近几年来最自豪的时刻。回到家,他郑重地把铭牌放在客厅的显眼处,与各式各样的杆秤摆在一起,有了这份认可,他希望,民间手工艺的明天,或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