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一席”占得更夺目
王剑虹
  作为戏曲条线记者报道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有近十年了,这些年在艺术节的舞台上看到过不少平时难得一见的各地戏曲剧种,也见过不少“主流剧种”大制作的新编戏。不过不管是哪一类戏,与艺术节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交响乐、芭蕾舞相比,戏曲依然是“弱势群体”。虽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在艺术节上必然会有一席之地,只是这“一席”如何占得更光鲜夺目些,窃以为或可参照今年的“青年艺术创想周”,选择不同的主题,将戏曲剧目分类推出。

  戏曲的家底不薄,传统的老戏几乎年年在艺术节上亮相,不过大抵单枪匹马,除了老戏迷关注外,常常无声无息就演过了,有时甚至让人误以为只是一场普通商演而非艺术节的剧目。其实传统老戏完全可以是一个有“炒作”话题的项目,远些的有上海昆剧团当年推出的“古戏薪传”四大古老剧种同台展演,近些的有今年上海京剧院老生王珮瑜历时近一年的“余脉相传”系列演出,经过整合包装,单个剧目的相对“弱势”完全可能转化为吸引人眼球的“重头戏”。

  相比传统老戏,创新实验作品历来是戏曲圈所稀缺的——新编剧目固然年年有,但其实大抵都是老套路,真在艺术上有所创新的作品其实少得很,实验戏曲作品则更难得一见了。前些年曾有台湾的实验京剧《等待果陀》来沪亮相,据说明年艺术节还有望引进台湾的实验京剧《水浒108》。平心而论,这类剧目作为商演来沪的可能性相当小,但艺术节却十分适合搭建这个舞台。

  当然,有人气的热演剧目、难得来沪的大制作也完全可以单独成为艺术节的重头戏,像昨晚亮相的越剧《甄嬛》、下月将来沪演出的京剧《天下归心》,虽然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戏曲作品,但其本身都足以吸引观众和媒体的视线,“单打独斗”亦无妨。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市场之窗
   第A28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台湾名胜/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宫斗”仅作背景 “情感”支撑好戏
“狐狸”一声叫 网友“惊呆”了
将“一席”占得更夺目
以小提琴家参演艺术节本周两登东艺舞台
冯寿侃艺展揭幕
《援建志》座谈会举行
王海霞展“天空”
广告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22将“一席”占得更夺目 2013-10-22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