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安全的手机也有漏洞
“你说什么,我这里都能听到。”复旦大学博士杨珉现场做了一个演示:一个人拿着手机,并没有接到“任何电话”,他说的话却能清晰地传送到杨珉手机话筒里。原来,对方手机已经成为“窃听器”。只要杨珉拨打对方电话,电话上没有任何显示,两个手机已经接通,“因为该手机被做过手脚,植入了窃听软件。目前市面上类似恶意操作的技术门槛已经比较低,即使不用接触到用户手机刷机,也很可能将其攻陷。”
碁震安全研究团队负责人王琦的现场演示更像“变魔术”:他给了现场人员一部新的“苹果”5手机,让对方扫了一个平常无奇的二维码,之后他就轻易地从这部全新手机里面“窃取”照片、密码等各种信息,甚至包括现场参与者最新登录的QQ账号和密码也被一览无余。“这是因为即使是世界上系统最安全的手机也存在漏洞,被刚才那条隐含恶意代码的二维码侵入。”整个演示中,王琦都没有摸过这部“苹果”手机。“演示是想说明,最干净、最新、最安全的手机,都无法完全避免漏洞。”
切勿“越狱”和随意“刷机”
但人们日常手机使用也不必过于恐慌,只要习惯良好,不乱点乱拍,基本都安全无虞。本次信息安全周上,网络安全专家提醒市民使用手机记牢“三不”原则:不随意打开链接、不随意下载软件、不随意填写信息。杨珉还强调,手机切勿“越狱”,也不要随意“刷机”。像“窃听软件”类的恶意程序,通过“刷机”很容易安装到你手机里。同时,尽量少用第三方账号方式登录各种手机应用,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至于针对系统漏洞的攻击,因为技术门槛很高研发代价昂贵,普通用户的手机通常不会被瞄上。”王琦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发相应的安全软件,可以轻松识别包含各种恶意代码的二维码、网络链接或者图片文件等,用户一旦接触手机随时拉响警报。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