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一部分人在怀孕的时候特别讲究,比如不能碰猫狗,不能喝咖啡,不能多看电脑等,生怕影响孩子智力发展,很多孕妇怀孕期间会多吃鱼,有的还特意补充DHA,也是希望生一个高智力的聪明宝宝。但其实,自宝宝呱呱坠地,后期的陪伴和培养才是最关键。
有一对80后夫妻,生完孩子后还是向往自由自在的二人世界,孩子自四个月断奶后就全权交给外婆一个人带,夫妻二人很少回去看孩子。外婆一个人又要干家务又要带孩子,自然只能做到让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启蒙则完全无暇兼顾。孩子刚能站立,要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外婆就买了学步车,当外婆需要到厨房张罗做饭或干其他家务事的时候,孩子就一个人坐着学步车在客厅里瞎玩,这个年龄的孩子坐在学步车里,手不够长,基本上触摸不到车外面,外婆认为这样很安全,就长时间把孩子放在学步车里,也无暇和孩子逗笑或者说话,跟同龄的孩子相比,他无论是四肢的运动发展还是语言发展都要明显落后许多。当别的同龄孩子能独立行走的时候,他还是习惯性依赖学步车才敢迈出步子,当别的同龄孩子能开口叫“爸爸妈妈”,他只会发出无意识的声音。
无独有偶,同事的女儿从小就跟随外公外婆住,同事夫妇俩在平时的工作日都是下班后去她爸妈家吃个晚饭,跟女儿玩一会就回自己家,只有到了双休日和节假日才把女儿接回去。同事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在日记里写道:“我爸爸妈妈很忙,整天忙着赚钱,一年当中陪伴我的日子只有116天……”同事看到后觉得很奇怪,问她女儿这116天是怎么算出来的,女儿回答:“就是双休日和节假日。”同事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周末家长”,在女儿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和陪伴的印象。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青出于蓝胜于蓝。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但自己回到家就窝在沙发里看家长里短没有营养的肥皂剧,孩子没有在父母身上看到读书能给人带来的乐趣又怎么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呢?有的家长早早花重金给孩子买了三角钢琴,但一次钢琴课也没有陪着孩子去上过,孩子在家练琴,弹的是什么曲子,有没有弹错都不晓得,一味沉醉在“家有琴童”的喜悦中。动不动因矛盾或者摩擦就与人起争执、破口大骂的家长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自己对长辈不太孝顺、冷言冷语却希望孩子能够尊重自己、孝顺自己,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清朝的史震林认为人生的四大憾事是:幼无名师,长无良友,壮无实事,老无令名。对于孩子来说,名师并不是在他稍谙世事之后父母重金聘请的老师教授孩子一门技艺或者特长。真正的名师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给予足够的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跟着父母领略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孩子对于生活的热爱,培养他独立的人格和建立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