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非权威教材首次受到质疑。事实上,教材出错的新闻近年来屡见报端。
彭帮怀是郑州一家作文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他阅读了今年秋季上市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后,发现多处错误和待商榷之处,“我目前找到的有32处,可以定性的至少有10处。”
他说,最明显的错误是,“沐浴”的“沐”字写成了“沭”,多了一点;“虽有嘉肴”应为“虽有佳肴”;“九月九日重阳节”应明确标注为“农历九月初九”等,另外还有与《课标》规定不符5处、语法错误3处。
彭帮怀说,他分别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责任编辑、编辑寄去了信函,均未得到回应,无奈之下,他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告上了法庭。目前,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公共宣传办公室主任吴海涛说,彭帮怀指出的问题真正属于硬伤的并不多。对于硬伤,他们会在新版教材中予以修订。他还说,各地教师每年都会向出版社反映教材使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他们近期会汇总相关问题,在网站上发布更正说明。
这不是彭帮怀首次同教材出版机构较劲。2006年,他挑出苏教版小学课本中的60余处错误。今年年初,他还发现,人教版小学教材称开天辟地前,盘古“昏睡了十万八千年”,而苏教版小学教材则称“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相差了整整九万年。
彭帮怀认为,“对教材来说,不规范就可以称为错误。更何况,现在很多教材出现的是很低级的错误。”
相比于教材中的错误,更让彭帮怀寒心的是出版社面对错误的态度。彭帮怀称,每次他向相关出版社反映教材中的错误,出版社要么对质疑不予回应,要么就以其他言辞推脱。之前,他虽然多次将出版社告上法庭,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受访家长认为,教材出错非小事,一旦发现错误,出版社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更正,而不能采取“鸵鸟政策”对错误视而不见。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态度,比错误本身更贻害无穷。
新华社记者 李亚楠 王烁
(据新华社郑州11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