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装饰得简洁而明朗,舞台背景大红幛幔上一个金色的“寿”字分外醒目,“寿”字幛幔下是寿糕寿团和寿桃状的馒头。舞台下是排列有序的圆桌,圆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品糖果瓜子,还有一杯杯热腾腾的茶水,圆桌边围坐着的宾客都面朝舞台,准备欣赏即将开始的庆寿演唱会。
这是我近期多次经历过的场面。参加好几位朋友的祝寿演唱会和聚餐宴会,也是我们这座城市正兴起的一种新颖的祝寿形式。时代进步、国运昌盛,人要想不长寿也难。于是许多朋友逢上六十、七十、八十甚至九十、百岁大寿,都要庆祝一番,由从前单一的撮上一顿寿宴渐趋向有唱有吃的、其乐融融的新名堂。效果明显优于寻常的寿宴,寿星乐不可支,祝寿者心花怒放,彼此都尽兴,诚人生一大好风景也。
江南人有做寿的传统习俗,为的是亲朋好友欢聚一下,互相问候讨个吉利,也让寿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即便在经济拮据、食品匮乏的年代,这传统习俗也没有中断。记得当年祖母七十大寿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母亲仍亲自为她操办了寿庆,办了家庭酒席,挑了长寿面,给左邻右舍都一一端去。居然是焖肉和爆鱼“双浇”面,因为是我和二哥端的面条,就留下了蛮深的印象,当时便犯嘀咕,自家紧巴巴省下计划供应的粮食和副食品,何以要馈赠邻居呢?母亲不这么认为,她说让邻居们都祝祖母长寿,祖母就分外高兴,既讨了吉利,也搞好了与邻居的关系,宁肯自己吃光面也乐意哪。后来改革开放,食品丰富多彩了,祝寿的氛围也浓了起来,一度却反而图起了方便,去面馆里买一摞面筹子,左邻右舍这么一派发,考究些的,再附上一盒蛋糕;也有更简约的,索性派发一筒方便面,附上一根火腿肠了事。如此这般也就失去了祝寿的意义啦。好了,随着人们兜里的钱越来越丰厚,现在啊,去饭店里办寿酒的人越来越多了,那势头不亚于青年结婚办婚宴和孩子满月(或百日)办满月酒呢。经常可以看到某饭店门首大红的告示:贺某某某先生(女士)八十(或六十七十)大寿云云。时下又出现了“唱寿”的新名堂,可见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追求精神生活哩。
好在现在的饭店大多具备相当的条件,餐厅里有舞台、有音响和灯光设备,有些饭店还肯通融,比方说晚上办寿酒,下午两三点钟就可以腾出餐厅供人们娱乐活动啦,至多再适当付些费用,足可让聚会者唱个够。我最近参加一位朋友的六十寿庆,就从下午两点一直唱到六点正式开筵。于是朋友们索性好好儿策划了一下,组织了一台既有准备的戏曲演唱、也掺杂了灵活随意的自由献艺。为了让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主家还特意请来了一个民族乐队,摆开了阵势,凡可伴奏者,一律予以伴奏,比之呆板的“卡拉OK”不知要丰美几许!我一向厌烦“卡拉OK”伴奏演唱,太过刺耳,难以欣赏到演唱者的“真声”,几乎是一个模具里刻制出来的。这回可好了,寿星的朋友们多的是戏曲“发烧友”,沪剧、锡剧、越剧样样都拿得起来,在乐队的伴奏下,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显得色彩纷呈,好看好听煞人啦。我和参与的朋友们都先过足了戏瘾,再准备品尝美味佳肴也。
从长辈们那儿知道,旧时做寿也都有演唱什么的,或者就叫做唱堂会吧,稍有些身份和条件的人家做寿都会请一个小型的演奏或演唱班子前来助兴。那种班子在江南名唤“堂名”班子,各戏种都有,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城郊的乡村集场遍布他们的足迹,他们或肩挑手提、或船载水行,非常活跃。他们除了演奏和演唱,还随带专门的戏“围子”,一拼一搭就是一个微型的舞台,每位人员能奏能唱还能演,十分灵巧而广受欢迎。现在兴起的自娱自乐的“唱寿”与从前的唱堂会有着延续性吧,相似的是热闹的气氛,不同的是现在倡导自娱自乐,大家伙都能登台一显身手,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光是吃吃喝喝的寿宴要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