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加压,一个基地创造“三个100%”
“‘十二五’内力争提前基本完成二级以下成片旧改,全面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这是长宁区政府为改善民生,“十二五”期间在人代会上对居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因此,在今年全区旧改目标任务之外,长宁区又自我加压,力争年内启动并完成签约7幅旧改地块。上半年,3幅零星地块已全部签约达到85%生效,其中武夷路52弄昭化路25弄旧改基地创造了长宁区首个“三个100%”:当年100%签约,100%搬迁,100%拆平。下半年全力以赴启动剩余最后4幅成片旧改基地:张家宅南块、天山路680弄、汇川路北块和潘家塔地块。
张家宅南块和今年长宁区最大旧改基地天山路680弄,分别只用了8天、13天,签约率就达到85%生效。11月20日潘家塔也过了85%,11月30日晚长宁区最后一幅成片旧改基地——汇川路北块基地只用6天的时间签约达到85%。今年签约生效的七个地块共涉及居民2536户。
征收工作“前门打开,后门关紧”
是什么原因让长宁区的居民走得如此爽快又高兴?“是公开公正、全程透明的‘一杆子到底’政策,彻底扫除了征收居民心中的疑团。”区旧改征收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征收工作遵循“前门打开,后门关紧”原则,征收补偿方案公布前反复请居民开听证会、座谈会,回应群众诉求,细节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让居民利益最大化。征收工作一开始,指挥部就在各基地的墙面公示了每户居民家庭的信息;征收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发放补偿方案以及相关文件汇编,同时利用基地触摸屏公开政策方案等相关内容,“后门关紧”,保证政策前后一致,穿的是不“放水”的“直筒裤”。“征收居民现在知道了‘一杆子到底’的刚性政策,签得越晚越吃亏,所以达到85%签约率的时间越来越短。目前超过签约期的地块签约率都超过了96%。”
电子协议不符合规定无法打印
基地还公开补偿结果,每位居民可以在基地放置的触摸屏上查询到自己及其他居民的签约情况、补偿结果,每一个居民都成为了监督员;长宁区首创的签订“二维码”电子协议是对补偿协议的有效监督,电子协议中设定了相关信息,使得不符合规定的协议无法打印,不仅保证补偿金额的“零”差错,还时时刻刻接受市房管局的“监督”,每一个信息、每一个记录、每一个点击都留下了可查究的轨迹,完全杜绝了“暗箱操作”,彻底让居民安心。
除了高科技的“硬件”武装,长宁区还在旧改征收工作中“植入”具有公信力的“软件”。去年,区财政、区审计就对每一笔征收资金的流向、金额严格把关,确保征收居民的权益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