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父杨孝述(1889—1974年),字允中,上海松江叶榭镇人。祖父作为松江府中学堂首届毕业生考入清华学堂学习,1911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三年后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电工系,获机器工程师学位。祖父在美国省吃俭用,用60美金购金怀表一枚,后赠与我,让我珍惜时间,不可懈怠。
1915年回国后,祖父任上海美孚煤油公司副工程师,次年辞去洋行的高薪职务,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员。祖父说:“我是中国人,为祖国教育事业服务,不计待遇多寡。”当时学校大多采用国外教材,祖父自编教材,深入浅出,很受学生欢迎。他教学注重实验,经常到实验室指导,凡有质疑问难必耐心解释。
五四运动时,祖父同情学生救国行动。河海学生张闻天联合南京各大专学生组成南京学生联合会,从事爱国反帝斗争,他给予支持。192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5年春,祖父由教务主任升任校长。1927年6月,原河海师生编入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祖父被任为秘书长,与艺术系主任徐悲鸿有来往。
1929年2月,祖父到上海担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早在留美期间,他为提倡科学,振兴中华,已和好友杨杏佛、竺可桢、胡明复等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回国后,又与任鸿隽、卢于道等努力发展社务,并取得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资助,在上海成立总社,创办明复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先后创刊《科学》《科学画报》,兼任总编辑。华罗庚的第一篇数学论文经他推荐,发表在早期的《科学》杂志上。《科学画报》为国内第一本图文并茂的综合性科普期刊,特约撰稿人有蔡元培、茅以升、竺可桢、赵元任、任鸿隽等学者,拥有广大读者。
1949年后,祖父被推选为上海杨浦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常委、上海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委员、杨浦区人民代表等。1974年2月28日我整夜陪坐在病重的祖父床前,3月1日晨8时许祖父病逝于上海,享年84岁。
历史的湍流不可挽留,但有关祖父的记忆却在我等后辈心中典藏。先父杨臣华深受祖父影响,长期从事光电技术科研工作,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曾任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秘书长,1946—1949年任《科学画报》责任编辑。父亲曾获电子工业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8月4日因病逝世。
我从小在上海由祖父母带大。家中的《科学画报》合订本是我最爱看的。祖父带我组装二极管收音机,买铁积木让我搭,给我最早的人生科学启蒙。祖父曾送我一本他主编的书——中国科学仪器图书公司1937年出版的《家常科学》。前言中说:“要复兴中国也只有靠科学。愿大家踏上科学之路,刻苦耐劳,努力迈进,预备为国家人类谋福利……”这本书我珍存至今。
十日谈
科学先锋
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习惯都和订阅《科学画报》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