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訇是对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尊称,它是一种职业,是伊斯兰教的传教者。伊斯兰教在上海传播的过程中,阿訇虽历经艰辛坎坷,但始终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团结广大穆斯林群众,发挥积极作用。
笔者听很多前辈回忆,过去阿訇的生活不可能像如今这样有充分的保障,主要依赖教民——穆斯林乡老家中有红白喜事请阿訇开经后,给些“海底叶”(心意)钱来维持生计。
笔者曾向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穆斯林了解他们那里教职人员的生活情况,只有少数任职于有影响的国家级清真寺的教职人员,除了可接受穆斯林群众给他的天课、“隋德格”(施舍)外,还有政府给他的一份固定俸禄。
历史上的上海回教堂理事会曾为少部分阿訇支付过月薪,让他们能够安心在清真寺里主持教务,但总体说来,以前阿訇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由此,阿訇的生活越来越安定,有了充分的保障,教务工作也步入正常健康的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后上海不少阿訇年事已高,教职人员的青黄不接是上海伊协面临的迫在眉睫的大事。马人斌、金幼云等老一辈伊斯兰教界人士领导的上海伊协,高瞻远瞩,先后组织举办了四期上海伊斯兰教经学班,培养了一批年轻阿訇来主持上海各寺的教务活动,解决了教职人员断层的危机,满足了本市穆斯林群众的信仰需求。如今的上海阿訇不仅有了津贴,还加入了社保,看病住院、退休养老等都有了保障。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关心,现在的上海伊斯兰教将是怎样的局面。
随着阿訇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也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和大众服务。除了认真履行教务活动,他们有些人作为穆斯林群体的代表参与到了各级人大、政协的活动,反映民生、参政议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了宗教教职人员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上海曾经举办过特奥会、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等国际性的重大活动,尤其是2010年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阿訇们也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上海伊斯兰教对外接待工作,诸如穆斯林的饮食器具、宗教活动中的礼拜、斋戒等,都做了合宜的安排,使许多来自伊斯兰教国家的客人们对有关上海伊斯兰教的疑惑迎刃而解。他们以自己的宗教身份,协助政府完成了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工作。上海阿訇在这些重要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中外穆斯林的肯定。
上海伊斯兰教阿訇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的缩影,作为亲历其间的一分子,笔者欣喜之余,深感肩负的使命神圣而重大,爱国爱教、坚持真理、竭诚服务、奉献社会,不但是职责所系,更是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十日谈
同心铸梦
三十年与“风云”同舟奋进,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