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甘露寺,人们自然会想起《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的那个坐落在江苏镇江的甘露寺。本文所说的是始建于南宋绍兴16年(1146年)的福建泰宁甘露寺。因寺庙岩穴上方有块钟乳石,形似龙头,一年四季间隔滴泉,水质清甜甘冽似甘露,故名。甘露寺由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组成,建造在下窄上宽,呈倒三角形的高约80余米,宽约10-30米的大型单体拱形岩穴中,以一根粗大的木柱在中间撑起四幢重楼叠阁。整座寺庙采用木质结构,并以“T”形斗拱相连接,不加片瓦,不用铁钉,全靠构件互相卯榫咬合,属重檐歇山式木构古典建筑。据说,十二世纪末,日本重建奈良东大佛殿时,曾派名僧重源法师入闽学习甘露寺的斗拱建筑工艺。
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的泰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初,闽越王无诸曾在此建立行宫、巡游校猎。南唐中兴元年(958年)置为归化县。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后将孔子阙里府号“泰宁”赐作县名,寓“泰平、安宁”之意,并褒扬该县习俗淳厚,文风鼎盛。据史料记载,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李恒足考中进士后至清末,泰宁共考取进士56名,其中状元2名,即叶祖洽与邹应龙,分别是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庚午科状元和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丙辰科状元,举人、秀才不计其数,开创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
泰宁保留着以明代建筑为主体的从明初到晚清500多年中各时期的建筑物,其中以尚书第堪称明代建筑经典之作。尚书第是明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柱国少保李春烨的府第,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已有380多年历史。尚书第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端庄典雅、布局严谨、工艺精良,具有大面积、大甬道、大空间、大回廊、大台阶、大厅堂、大架梁的特点。其南北向大甬道上一字排开建有南门楼、北仪仗厅和坐西朝东的五幢主体建筑,以及书院、辅房、马房、后花园等附属建筑。主体建筑每幢三进,用封火墙相隔,有廊门联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尚书第既借鉴京城官府建筑的恢弘气势,又糅合本地府第式建筑的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总体和谐、布局完整、流线舒畅、左右对称、前后错落、高低有序的审美标准,有专家比喻福建古建筑是“中国地上古建筑的巨型博物馆,其中泰宁古城鹤立鸡群,尤为显著”。自然景观的秀美、历史文化的积淀赋予这座古城以灵秀与魅力,灵秀泰宁、气韵雄厚,魅力泰宁、清雅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