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法律援助
孙洪林说,最早选择做一名律师是觉得这是一份维护正义的职业。然而,律师的日常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个案子从开始受理到结案,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两三年,甚至更长,其间的奔波、调查、沟通、出庭等,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对于我来说,最希望做的还是为老百姓解决切实的法律问题。”孙洪林回忆,曾接到农村一对老夫妻的法律援助案子。这桩房产纠纷牵涉的问题相当复杂,光材料就达几百页,处理过程更是困难重重。如果老夫妻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他们将陷入无家可归的困境。孙洪林说:“这对老夫妻身体不是很好,如果不帮帮他们,就无法得到利益保障。”在孙洪林3年多的坚持和努力下,该案去年终于了结,孙洪林帮老夫妻争取到一套房和一笔钱。
感激不尽的老夫妻俩,给孙洪林送来几双自己做的拖鞋和一面写着“百姓好律师,为民解忧难”的锦旗。孙洪林欣慰地说:“能帮到他们,我也非常开心。”在孙洪林的倡导下,每年,事务所的律师都会接一些法律援助的案子,律师费由司法局支付,尽管法律援助的收入不高,但事务所的律师们仍全心全意地帮助这些经济上有困难的老百姓,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给予原著。
关注民生难点
孙洪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担任民革闸北区委副主委、闸北区政协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律师志愿团成员、上海市为被拆迁人服务律师志愿团成员、上海市消费者协会律师志愿团成员、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法律顾问等社会职务,因为这些社会职务,让孙洪林总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关注民生问题。
在长期办案中,孙洪林发现,经常有市民咨询关于老年人去世后公房的承租权问题。由于之前子女获得公房的承租权是由物业指定的,而物业为了避免陷入家庭矛盾,往往怠于履行职责,导致无限期拖延,反而更加激化子女间矛盾,到处上访,造成家庭不安定、社会不稳定。因此,孙洪林建议修改《上海市租赁条例》相关内容,规定物业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职责。该建议得到了市房管局的积极响应,出台关于公房变更租赁户名的相关规定,规范了承租权问题。如今,这类家庭矛盾大为减少。
目前,本市房屋中介机构一般都以房产成交价格2%为标准计算中介费用,这使得中介费用随着房价水涨船高,极大地增加了买房者的购房成本和经济负担。为此,孙洪林撰写了关于降低房屋买卖中介收费的建议,指出现行的中介收费标准已经无法与房屋市场相匹配,建议取消原有的不低于2%的固定比例,施行分段累计递减标准收取费用。市发改委在答复中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对本市房地产经纪服务收费情况开展深入调研,研究降低房地产买卖租赁中介经纪服务费。可见,降低房屋买卖中介费用是大势所趋,符合实际社会情况。
时刻不忘建言
孙洪林说,作为政协委员,他长期以来养成一个习惯,出门随身带本子和笔,随时把需要向有关方面反映的社情民意写下来。
有一次深夜10时左右,孙洪林在南北高架开车回家途中,发现前方原本两车道的下匝道口拥堵不堪。非高峰时段,为何出现拥堵?当车辆缓慢通过时,孙洪林才发现,原来是交警在其中一根车道上设置路障进行酒精测试。一下匝道口,他将车停在路边,立即拿出笔与本子,记下这个题目:《合理查处酒后驾驶,严格执法不忘以人为本》。他认为交警部门在高架路段设置路障进行酒精测试,给过往通行的其他车辆带来极大不便。为此,建议交警部门应该换作在极易出现酒后驾驶人员的饮酒类场所周边设置路障进行排查,从源头上查处酒驾。
他的这篇社情民意信息贴近民生、贴近生活,提交后,立即被市政协采用。此外,《关于解决人行天桥防滑带致人滑倒的建议》《关于治理不及时清理宠物排泄物行为的建议》《地铁在高温运行中的制冷问题》等信息,都是来源于孙洪林在生活中的敏锐观察和缜密思考,视角独特,建议更是一针见血,引起社会共鸣。
百忙之中,身兼数职,还如此“高产”建言信息,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孙洪林表示,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政协委员,关心国家大事、百姓疾苦,积极参政议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孙洪林表示今后会好好利用法律专业这一特长,传递百姓心声,搭建沟通桥梁,造福社会民生。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胡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