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消息近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有人为黄怒波喝彩,也有人提出质疑,并围绕这一事件引发多方争议。
是爱国还是炒作?
许多网友认为,黄怒波此举凸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喝彩。但也有网友质疑这一行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认为黄怒波是在借圆明园的名头炒作,其中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为何KODE博物馆有2000多件中国文物只要回圆明园西洋楼这七件?答案很简单,因为只有这七件能确定是圆明园的且最不值钱,而且仅‘圆明园’三个字足以叫此人上国内所有报纸。”
对于质疑的声音,黄怒波感到很愤怒:“我用的是自己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合同半年前就签下了,一直保密没有宣传,这次是《纽约时报》挖出来的,为何到了国内就有人说我是炒作?”
花钱买回妥不妥?
尽管黄怒波与KODE博物馆接受采访时都再三申明,7根石柱基从挪威“回家”是文化交流合作,而不是“购买”的交易行为,但以黄怒波捐资作为条件,才有KODE博物馆“移交”7根石柱给他指定的单位,却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私人购买海外流失文物的行为,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坚决不认同:“按照国际公约和我国方针政策,我们永远保持收回文物的权利,但是不应拿钱买东西,这样等于是变非法为合法。”
谁具有收藏资格?
依据协议,7根石柱基回归后将入藏北大。有网友认为,石柱捐献给北大仅是换了收藏者,只有回到圆明园西洋楼原址才算是真正的“回归”。
对此,黄怒波回应,北大校址历史上曾是圆明园的一部分,且母校北大是他最信任的:“我凭什么捐给圆明园呢?怎么能相信它保护得好呢?”有支持黄怒波的网友指出,去年7月,曾有多家媒体曝光圆明园内规月桥的乾隆御笔和文源阁冰裂纹地砖等均未得到妥善保护,遭泼墨、刻字等破坏。
但对于北大的收藏资格,刘阳也提出了质疑:“北大最近出土了一批圆明园石刻文物,其中‘断桥残雪’和‘柳浪闻莺’石牌坊上都打了铁铆,观水法西洋石刻就扔在车棚子旁边,三件文物都无任何介绍,北大就是这样‘保护’和‘展示’的?”驻京记者 陶禹舟(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