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晦日 送穷 迎富
尹荣方
  送穷图
  迎富图
  ◆ 尹荣方

  正月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古代是个重要节日。隋代杜公卿《玉烛宝典》云:“元日至月晦,人们准备好酒食,渡水。酹酒于水湄(边),以消除灾厄。”隋代晦日“临河解除”,此俗行于水边,以祓除不祥,消解灾厄,类似三月三上巳节俗。《隋书·礼仪志二》:“后齐,正月晦日,中书舍人奏祓除。”

  晦日的“临河解除”,在前代似更多带有游乐的因素,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元日至于月晦,并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说的就是河边的聚会欢宴以及泛舟游乐。北齐魏收《晦日泛舟应诏诗》:“袅袅春枝弱,关关新鸟呼。棹唱忽逶迤,菱歌时倾慕。睿尝芳日色,宴言忘日暮。游豫慰人心,照临康国步。”此俗正月从元日到晦日都可行,后来才定为晦日。

  晦日的河边游乐祓除,可能有甚为古老的渊源,《西京杂记》卷三载贾佩兰所述汉宫习俗,有上巳的流水张乐,还有:“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或许正月晦日的河边游乐祓除,是从正月上辰而来。

  唐代晦日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形成“送穷”之俗,唐诗人朱庆余(一说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之一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唐代另仪诗人唐庚《正月晦日儿曹送穷以诗留之》:“世中贫富两浮云,已着居陶比在陈。就使真能去穷鬼,自量无以致钱神。柳车作别非吾意,竹马论交只汝亲。前此半痴今五十,欲将知命付何人。”唐代的晦日送穷习俗,有以柳为车,以竹为马等。韩愈在《送穷文》中对此俗也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元和六年正月己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此俗的内容是为“穷鬼”准备好出行的车船与干粮,以便穷鬼出行远方不再回来。从唐代送穷“结柳作车”等记载看,那时的送穷习俗包括在街巷的祝祷,已不限于水边的祓除了。宋代有以芭蕉叶为船者,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一“送穷鬼”条云: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云:“《古今词话》:太学有士人长于滑稽,正月晦,以芭蕉船送穷,作《临江仙》曰:正月月尽昔,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制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饱吃莫形迹。每年只有今日日,愿我做来称意。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

  唐人的晦日送穷,还包括对“穷神”的遗弃,唐人陈惟岳塑造了“穷神”的神像,“穷神”被画成一个女子,猥琐而零丁孤苦的样子,是人们抛弃的对象。清代学者俞樾因此推论送穷之俗“在唐为盛礼,至以图像见之。”

  关于送穷的由来,韩愈在《送穷文》的注中说:    

  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后相承送之。”

  唐人的《四时宝鉴》也说:“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穷也。”正月晦日作为一大节日,后来被二月一日的“中和节”取代,其原因据传是由于唐代宰相李泌的倡议,据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李蘩《邺侯家传》:“以晦为节,非佳名也,臣请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李泌上书在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朝廷采纳他的意见,从贞元五年起始置中元节,晦日的聚会于是废止。中和节后来亦甚流行,是日民间多食太阳鸡糕。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传自唐始。李泌请以二月朔为中和节,赐民间以囊盛百果谷瓜李种相遗问,号献生子,令百官献农书。京师于上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机糕。”

  晦日的聚会虽然废止,但正月晦日的送穷之俗在有些地方仍得到传承,如安徽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为穷九,民间于是日扫除屋内尘秽,投于水中,叫“送穷”。福建地区以正月二十九为“窈九”,家家用枣子、糖等作粥食之。

  送穷虽曾是正月晦日的特定习俗,但它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变异,从时间上看,很多地方后来在正月初五或初六甚或初三进行,如陕西的“送穷”于初五清晨,用竹竿悬挂鞭炮,从房里一直放到大门口,或剪纸人送掷大门外,认为可以送走贫穷。河北的“送穷”也在正月初五,家家户户大放鞭炮,把破帽烂絮拿到河滩野地焚烧,叫“破五儿崩穷”。广东地区则在正月初三“送穷”,民间认为此日为“穷鬼日”。那天,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去焚烧,同时燃香叩头,祝祷曰:“穷鬼去,福星来”,以为可“穷去富来”。

  民间习俗有“送穷”,还有“迎富”,有迹象表明,唐代有些地方“送穷”之后兼有“迎富”之举,如上述唐人陈惟岳塑造“穷神”的神像,他同时又塑造了装饰华丽的“富女”之像,送穷之后由一家之主迎回,供奉堂上。“送穷”而兼“迎富”,在很多地方的民俗中都有体现,如河南民间的“送穷”在正月初五的晚上,人们取一些炉灰送到路口,烧香祭拜,祝祷曰:“穷,穷,你走吧,俺家没钱难打发。”祝祷完毕,再在附近长势良好的麦地里挖几把土,拿回家撒在院子里,称作“迎富贵”。民间称这种习俗来源于隋唐时代单雄信夜送秦琼的故事。

  后来的“迎富”之俗大多定于二月初二,五代韩鄂《岁华纪丽·二月》说:“昔巢氏时,二月二乞得人子,归养之,家便大富。后以此日出野,采蓬兹向门前以祭之,云迎富。”宋代民间,二月二常以富贵果子相遗问,地方官吏每率士民出郊宴游。明谢肇淛《五杂组》云:清代魏华父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谁为贫趋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说的是蜀中的迎富。

  送穷原来是正月晦日的风俗,关于此风俗的来源,民间所谓高阳氏之子或高辛氏之子死于此日,为纪念此穷子之说,自然绝无根据,不足相信。谢肇淛《五杂组》认为:“窈也,穷也,皆晦尽之义也。诸月不言而独言正月者,举其端也。”送穷、迎富,作为一种新年习俗,反映了人们弃贫求富的愿望,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送穷之俗衍为新年的“卖懒”、“送懒”、“卖痴呆”等习俗,如过去广东地区,除夕上灯后,家家给孩子一个红鸡蛋,让他提着灯笼,走街串巷,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不懒。”这样的习俗中,蕴含了民间追求勤劳致富、智慧致富的价值观念,是值得肯定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万象/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晦日 送穷 迎富
发誓的文学史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B07晦日 送穷 迎富 2014-02-23 2 2014年02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