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外婆不识字,却一向尊重知识
作文写得稚嫩、工整、规矩,没什么才情和想象力。但毕竟是童年时代的记录,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吧,其中的一些细节我现在已记不清晰。如今想来,即便外婆不识字,却一向是尊重知识的。妈妈小时候酷爱读闲书,尤其是外国文学,上厕所读,高考前也读,外婆却一直以为妈妈在复习功课,还向邻居夸赞妈妈勤奋。到了我,更是如此了。
说外婆不识字,不完全准确,除了“上中下”,至少还认识我们全家的名字,我和爸爸的名字,笔画都不简单,但那三个字无论出现在哪里,外婆都是能认得的。上小学时的我,曾动念让外婆认识更多的字,自作主张在小黑板上教外婆识字,不晓得是外婆的接受能力太差,还是我教得太没耐心,这件事终于作罢。不过,外婆也有难得用笔的时候。她会姿势别扭地抓一支铅笔,在日历上做个记号,记下一些类似做酱豆、酒酿的日子,又或者,在自家腌的咸鸭蛋上画上一个只有她自己才明白的记号。每回见外婆这么做,我都会在旁边乐不可支。
大一点,我开始发表文章,出书。我总是在第一时间把出版的书拿到外婆面前,给她看书的封面,指着封面上自己的大名,对外婆说:“喏,外婆,是我写的哦!”外婆便庄重地接过,有模有样地端详,象征性地翻几页,看看密密麻麻的字,看看里面的插图,就算是读过我写的书了。有时候,她会拿颠倒了。我便嘻嘻笑着帮她纠正过来。每一回,外婆都很满足,即便是满足,也从未现出得意的样子,她永远是平和的,不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无论是喜还是忧。有意思的是,不识字的外婆越是到晚年,越是显出读书人的气质来,她眼睛老花,戴着金丝边眼镜,衣着总是干干净净,陌生人常会误以为她是个老知识分子。
我在学生时代的作文簿里还找到另一篇关于外婆的文章,那些文字简直是我的杜撰。当时,外公和外婆已经从南京回到上海生活。回去不久,外婆突发胆结石,起先还被误诊为盲肠炎。我有课,没法和妈妈一起回上海,却凭空杜撰了一篇回去看望外婆、歌颂邻里友情的“穿越”作文。
我后来想,有一些情感和孩子几乎是绝缘的,比如为亲人的事情担忧、发愁或者伤怀,这都是一些需要阅历来支撑的有分量的情感。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少不更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即便有一些愁绪,比如,见到或者听到父母争吵产生忧惧的情绪,多半也是因为遭遇的事情直接关系到了自身的安全,是一种本能。由于经历几乎一片空白,一个小孩子往往不具备设想未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预知问题严重性的能力。因此,只有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加,一个人才能慢慢体会到那些有分量的情感,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就渐渐远去了。
回想起外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住院经历,当时的我,心里似乎并不是非常的担忧。后来写作文时,竟以一个孩子贫瘠的想象写了这么一篇完全编造出来的题为《邻居》的作文,多少是有些滑稽的。
我开始真正地关心起外婆的处境和她的感受,已到我回上海念大学的年纪了。
外婆和外公的婚姻,谈不上“幸福”二字,大多数中国人的老式婚姻概莫如此。外公在武进有儿子和年迈的前妻,时不时要回乡探亲,外婆和外公没有自己生养的子女,妈妈再亲,也是外公的养女。加之外公从小养尊处优,饱受宠爱,养成易怒挑剔的性情,年老了又多少生出些怪癖来,而外婆偏偏又是逆来顺受的性格。在和外公几十年的婚姻里,外婆是鲜有爱与尊重的。
其实,我也爱外公,甚至要比对爸爸更亲昵。小时常常把外公的腿当马骑,或者当滑滑梯玩。上了小学,也总是跟在外公屁股后面去散步。而那些源源不断的巧克力也都是外公买给我的。但若是遇到外公和外婆之间发生争执,我情感的天平一定无原则地倾向外婆这边。
有几件事,我一直记得清晰。
那一年,还没上小学。正是酷暑。外婆带着我在阁楼上午睡,她背对我躺着,定是以为我睡着了。其实,我一直没有睡着,屏息躺了一会儿,实在忍不住,撑起半个身子,想观察一下外婆的睡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