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4年02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医患之痛非解不可
林明杰
  林明杰

  最近总看到医护人员被伤害的消息,心情已不是难过可以形容。我自幼多病,对病人和医务工作者的甘苦,皆有感受,有些话不吐不快。

  我国医患关系成今日之态非一日之寒,谁是谁非有成乱麻之势。但有些道理并不复杂。

  在世界上大多数先进国家,医生都属于高收入人群。资本主义国家最会算计钱,为什么如此厚待医生?因为每个人都会病,病了都希望好的医生来医治。人体是最复杂的机器,修理这台机器是世界上最艰深的学问,当然需要高端人才才能胜任。就算是“文革”中,名医大概是被打倒的知识分子中最早被放出牛棚“戴罪立功”的,因为当权者和造反派生病了也想让好医生看,不想被庸医误了。凡是理性的文明社会,都明白要设立能吸引优秀人才从医的社会机制。

  中国的医护人员恐怕是世界上最辛苦却又最不讨好的。他们成了社会怨气的直接冲击对象。

  然而,每当我看到医院大堂里人山人海排队等候的景象,我就在想,要是我老了,生了重病,怎么有力气去排队看病?还是在家里等死算了。现在许多人想当官,其中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当到一定级别的官,老了生病可以不排队。看病不用排队的人,怎么懂得排队看病的人的痛苦?

  俗话说,贫病交加。人生了重病往往变穷,而穷则缺钱治病,缺钱治病则病情更重,病情加重则变得更穷。这是恶性循环。一旦人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心情可想而知。如果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社会不安定问题自然萌生。

  迫在眉睫建立一种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医,并让每个人免除贫病交加的恐惧,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

  同时我们也要严加治理。医务人员收取红包、提取回扣之类丑恶现象必须根除。但,首先要找到根源所在。

  另外,对任何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绝不应姑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国民的劣根性。我从小看到,医院里死了人,家属都要大哭大闹,好像不这么闹一闹就不是孝子贤孙似的。

  人都会病,人都会死。善待医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病人就是善待自己。医院不仅是治病的地方,更是培养爱心的地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关注打车软件市场整治
   第A05版:关注打车软件市场整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B0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9版:民生上海
   第B10版:民生上海/上海梅花节
   第B11版:民生上海/上海梅花节
   第B12版:民生上海/上海梅花节特别报道
   第B13版:民生上海/上海梅花节特别报道
   第B14版:民生上海/上海梅花节特别报道
   第B15版:民生上海/上海梅花节特别报道
   第B16版:民生上海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0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
   第B23版:专版
   第B24版:广告
护士被打案因何被贴标签?
医患之痛非解不可
何解?
信访改革重在“治未病”
打车先打点滴
于丹熬“鸡汤”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医患之痛非解不可 2014-02-27 2 2014年02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