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拍珠宝手表是主角
上海自贸区首场拍卖会,90件拍品,73件成交,成交比率79%,成交总额约868万元人民币,略低于组织方此前对拍品近千万元的估值。此外,除了近20件拍品流拍,相当部分的拍品以起拍价成交,只有极少数拍品出现多轮叫价。整场的标王——一颗5.51克拉的黄钻,成交价也不过70万元,与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动辄千万乃至上亿级别的标王,相差甚远。
珠宝、手表等奢侈品是去年11月24日首场拍卖的主角,业界期盼已久的文物拍卖早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前,就胎死腹中。而为了谨慎起见,此次拍卖会上原定的版画、欧洲古董家具等板块也被撤下。
因此在拍卖会结束之后,业界普遍的评价是“赔本赚吆喝”。“对于一家外地企业来说,能够进入上海自贸区并举办首场拍卖会,从商业角度来说,是一种成功。”一位拍卖界老法师如此评价。
第二场拍卖将增品类
首场拍卖会的承办方上海品藏拍卖有限公司总裁叶青曾表示,今后将形成常态化拍卖。日前他向记者透露,第二场拍卖会将在4月下旬举办。
“第二次拍卖会会增加一些品类,除了钟表这一块以外,还会有西洋家具和红酒,但还是走大众路线。”他表示,自贸区内的拍卖会从拍品的角度出发,会慢慢走向高端,但目前仍会以大众化为主。
“对于大手笔的藏家来说,飞到纽约、东京拍卖,和在上海拍卖没有什么区别。但对于大众来说,如果只想买一块表,上海自贸区就提供了一个便利平台。所以目前我们希望利用自贸区平台,让更多普通客户关注和参与。”至于为什么第二场拍卖会时隔半年才举行,他表示11月的拍卖会后,很多环节需要和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和确认,再加上中间有一个马年新春,所以目前才开始筹办第二次拍卖会。事实上,从报关、清关、运输、仓储、安保到支付,诸多环节都需要理顺。
大型拍卖还需政策推进
叶青承认,首次拍卖会主要的意义在于试水,更多关注主管部门的态度。而在试水之后,如何将拍卖会办出自贸区的优势,还需要政策推进。
业内人士表示,如何在保税状态下组织大型拍卖,海关该如何短时间内完成拍品预展前的报关、清关、运输、仓储、安保,以及在拍卖时如何高效参与其中,拍卖后如何交付藏品以及完成关税及增值税的缴纳,有很强的探索意义。但目前在拍卖领域,自贸区和保税区的区别还不明显。“在自贸区这个特殊区域,如果能够开放文物拍卖,对于中国拍卖行业来说才是大新闻,法律没有突破前意义不大。”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