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已晚谭
“教授”问题
凌河
  凌河

  刚刚结束的两会之上,也是官员的孟学农委员一言“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激起了网上的波澜,我看诸多的门户网站,都是黑标题上首页,评论跟帖也早已不是寥寥。

  其实贪官岂但是“博士”,还有不少是“教授”呢!季建业是“教授”,沈培平是“教授”,而贪官王益,除了“教授”之外,还是个“博导”呢。

  当“教授”的官员,不都是贪官,但这么多官员到高校学府去当教授,多少令人叹息,也引人诟病。

  官员当“教授”,当然要两面讲。也有一种官员,学有专攻,腹有经纶,去讲坛上“教授”一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更多的官员,他的“学”,是在政界官场,肚子里多的恐怕也是为官之道,做报告发指示可以,你叫他到三尺讲台,面对莘莘学子,似乎就不知所云,更何论学术性、专业性云云呢?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高校大学,喜欢请官员做教授,不但乐此不疲,还有抢夺失态的呢!据说道理有三,一曰“撑门面”。官员可以提高大学的“地位”吗?可以的,君不见有的名校,宣传它的“质量”,是将桃李之中有多少高官作为“门生榜”的吗?所以“教授阵容”中,官员如果济济,那就很有面子,也很有知名度啦。二是“软环境”,说教授中有了那么多官员,门好进事好办,会“有力”地支持办学啊。当然二则以外,还有第三,那便是“顶不住”。有些官员,不但要做能吏,而且喜欢“学者型”的名声,他或明或暗,要到大学当“教授”,金口既开,不论于权势,还是于面子,一所大学难以拂违,只好从命,让他做“教授”了呀。

  其实要想当“教授”的官员,不只中国有。当过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又曾官居国务卿的基辛格,就老想回哈佛当教授。但哈佛不欢迎,不给他“面子”。什么原因呢?哈佛认为这个在闪光灯下显赫惯了的明星,每天想的是在哪里演讲,接受什么样的采访以及与哪些名流共进晚餐,“亨利能给我们带好博士讲好课吗?”于是一口回绝,不接纳他——国务卿的来头够大了吧?可哈佛就是不买账。

  不要以为美国才有这样的“愣头青”,在咱们这儿,其实早有过“不买账”的大学——早在1927年,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任南京东南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文学院长梅光迪带来一位支先生,说是“蒋总司令介绍来的”,且有蒋中正的亲笔信,要荐支当“教授”!钱基博看也不看,“总司令可以委任军长师长,而没资格聘用哪怕是一个小学教员,因为不在他职权之内。教授需要哪种人哪种知识,做总司令的人不会了解”。这位支先生,又取出段祺瑞、孙传芳两位大佬看了他的书后的称赞之信,钱基博又曰,大著读过,本来极佩宏通,不过因着段孙两位的话,价值却减低了。“从前孔子作《春秋》,没有听说要送给季孙、陈恒看,得到权贵的恭维呀!”钱基博一语“如果不符合条件,有总司令的信也难以从命”,终于没让这位亦官亦学的支伟成支先生当上教授。

  有人称赞钱基博的“操守”、“气节”,也有人说,钱先生因为这“操守”,终于拎皮箱走人,叫做“胳膊拧不过大腿”——但我觉得,这“操守”二字,终归应当是大学的气节,如果这也“顶不住”,还谈什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消费者维权·特别报道
   第A05版:消费者维权·特别报道
   第A06版:消费者维权·特别报道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3·15专版
   第A09版:3·15专版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海外专稿/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找准路径
你懂的
失联飞机警示:科技有边界
“教授”问题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3“教授”问题 2014-03-15 2 2014年03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