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跨年举行
从去年12月7日举行的“一个世纪的天籁——巴黎男童合唱团”音乐会开始,至今年9月20日的“不容错过的经典——卢森堡爱乐乐团”音乐会,“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跨度将近一年。民营公司举办为期如此之长,囊括音乐会、大师班、艺术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古典音乐活动,汉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第一家。
翻开“音乐年”的节目册,不仅有“聆听肖邦的夜曲——爱德华·奥尔钢琴演奏会”“帕格尼尼与中国的对话——黄蒙拉小提琴音乐会”等古典音乐界的名家音乐会,还有捷克布拉格第一黑光剧团这样拥有古老技艺的戏剧,以中国水墨为主题的舞剧《水墨·三点一线》,以及像“当吴语歌谣遇见城市节奏”这样的中西民族音乐的探索式“对话”作品。因为“对话”双方,一组来自中国——“龙的传人”,另一组来自苏格兰——而他们的地域象征竟然也是“龙”,所以正在考虑把9月6日举行的这场演出改名为《双龙吟》。
推广古典音乐
据该项目负责人葛佳麒介绍,该活动的音乐会如果按商演市场价来推算的话,平均票价应该在两三百元左右,但该活动纯粹是为了推广古典艺术,让更多平日里望着高票价兴叹的爱好者沐及“艺术春风”。
葛佳麒说,以一场音乐会均价200万元的成本,在近1年里举办总共15场音乐会和将近50场不收取门票的大师班,就是为了“普及古典音乐,传播剧院文化”,而且“没有想过将来,只是为了投资别人的未来”。
大部分听众和观众,都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得知演出日程和购票方式的。这样“点对点”的渠道,使得进入音乐殿堂的每个人,一定都是诚挚的艺术爱好者。一些原本定于在大剧院中剧场举行的演出,因为购票者踊跃而人数翻倍,不得不挪至大剧院大剧场演出。迄今为止,活动举办不到三分之一,已经吸引了将近1.7万名艺术爱好者参与。
落差需要“托底”
高投入与低票价之间,毫无疑问有落差,大头先由“汉唐文化”支撑,计划先支撑5年。
此次公益活动也得到了上海大剧院的支持——免了场租费。有限的票房收入,则聊以补贴大剧院的一点电费。而来自海外的艺术家们,乐于与人分享、互动,所以对大师班、艺术课堂这样的活动,不计较出场费……还有上师大音乐学院、华东六省一市音乐类高校联盟等机构的支持。
在海外,这样的“亏空”通常会由企业赞助、基金会资助或者政府补贴来“填补”。欧美企业赞助音乐会等艺术演出的经费,可以抵税,而国内还未出台类似的政策。“汉唐文化”的主业是媒体服务——制作纪录片《问鼎世界》和资讯报道类节目《极致》,并集策划、制作、发行为一体,传播渠道覆盖电视、机场候机楼等载体。他们是以主业的赢利,来支持公益古典音乐活动。
你们凭什么支撑?你们能支撑多久?回答人们问得最多的这些问题时,葛佳麒讲了一个故事。第一场巴黎男童合唱团演出结束时,他们发现观众席里有一位盲童在妈妈的陪伴下从杭州赶来。盲童的妈妈说,想让孩子感受音乐学唱歌,但是平常的演出票子实在太贵,进不了剧场。而这次,低票价让母子都入了场。她的儿子第一次听到那么美妙的歌声,流泪了。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