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协调“设计之都”月末特刊的选题会上,本报总编辑突然提到了“灵感城市”这个概念,“灵感”一词,我们如何定义,如何塑造灵感城市,一定会有各种不同的思考。这也让我对这个既新又不算新的运用在城市概念中的词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一座城市能被冠上“设计之都”,人,就必然需要“灵气”和“感觉”。
应该承认,上海是一座非常有感觉的都市,独特的历史风貌加上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使得市井文化与小资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处,独特的海派建筑和融汇中外的时尚元素交织出令人难忘的城市街景。建立在如此别具一格的文化环境上,我们的城市设计必然是有据可依、有根可循,然而光有感觉,总还让人感觉缺了什么,我们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和创意,但我们的城市还是缺少了点活力。
这股活力源自何处?我想恐怕是城市设计的灵气。前不久,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安藤忠雄来沪讲演,以年轻人为主的大批铁杆粉丝将演讲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其中不乏特意从外地赶来的学生,他们究竟为何如此崇拜安藤忠雄?他们或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或被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吸引,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安藤忠雄设计之中透露出的独特灵气。安藤忠雄的成功经历有其特定的生活背景,这种经历无法复制,因而从他的经历之中萌生出来的设计灵气同样也是独一无二,即便刻意去模仿也最多是形似。这些崇拜安藤忠雄的年轻人恐怕也是想从他的讲演中领悟到该如何引发自己的设计灵气吧。
去年9月,我曾在“题内话”——《首相意识》中也提出了有关“设计之都”的一些批评,城市设计的细节中其实更能体现出它的灵气。某家具博览会上,一个仅有两三个英国人策划的展区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没有大包小包带来各式各样的家具,只摆放了一两件椅子和吊灯,很“浪费”空间,但这仅有的几件却个个精品,足以体现出他们的设计之妙想、创意之灵气。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家具,更是原创力!这种不停留在表面的创意才是真正的灵气,这正是我们还很缺乏的东西。
要成为“灵感城市”,我们差了口气,灵气和感觉两者都不可或缺,两者兼具才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灵魂和活力,才能称得上“灵感”。如果净做些花大钱的面子工程,让城市满布“高大上”建筑反倒让原本独特的个性一一抹灭。能不为卖相,不为排场,只为灵感而设计,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设计之都,创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