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项目上海宝钢,遇到一个争议激烈的大问题———引水工程问题。宝钢原先打算从长江取水,后发现由于冬季长江流量减少,咸潮入侵,使水中氯离子值严重超标,不得不作出从距宝钢72.5公里的淀山湖引水的方案。但取淀山湖水与上海市民用水有矛盾,亦可能造成湖水污染。对此,众说纷纭,一时难以决定。经过宝钢和上海市科协的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避咸蓄淡筑库引水”的长江水源新方案,这项新方案在1985年9月建成,保证了宝钢一号高炉的胜利投产,为长江口淡水资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满足了宝钢一、二、三期工程和三期以后工程的需要,同时也改变了上海市自来水水源地的格局。
工程建成后,有关方面决定建碑纪念,由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工程题字“宝钢长江引水工程落成纪念”,请著名书法家任政书写碑文。碑文谁来刻?陈新民当年37岁,是宝钢第19冶金建设公司机装公司的职工,宝钢19冶施工处有人认识他,知道他爱好书法和篆刻,就推荐了他。但是领导心里没底,就把他带到任老家中,对任老说:“任老,这是我们的职工,会书法和篆刻,你随便写两个字,让他刻刻看。”任老很客气地问了陈新民几个问题,就在纸上写了“兰斋”两个大字让陈新民回去刻。
陈新民找了一块大理石,将任政先生书写的“兰斋”认认真真地刻了出来。看了陈新民的“作业”,任老和领导们一致同意陈新民为刻碑者。陈新民接下刻碑任务,专门到山东曲阜、西安碑林实地考察古人的碑刻艺术,回沪后请教任政先生,决定采用斜边平底的刻碑式样。
纪念碑的碑文由宝钢工厂指挥部引水工程办公室撰写,记载了所有参加此项工程建设者的功绩,一共641个字。任老是用9张四尺宣纸写成,任氏楷书,优美遒劲,一笔不苟。而纪念碑碑文面积494×388厘米,由30块大理石拼接而成。陈新民通过计算,划成每个12×11厘米的格子。刻碑是在水库边一间旧房子里,陈新民白天刻字,晚上磨凿子,刻了9个半月,用坏了将近30把凿子。1986年12月2日,正面刻有国家主席李先念“宝钢长江引水工程落成纪念”题字,背面刻有任政墨迹的纪念碑正式落成。
回忆起和任老的交往,陈新民深有感情地说:“任老真是一位好好先生,没有一点架子。为了照顾方方面面,碑文常有改动,还要加上一些单位名字。而任老是有求必应,说写就写。”时间长了,陈新民也和任老熟了。知道“兰斋”是任老的斋名,他就把刻有“兰斋”的大理石(右图)送给了任老,任老也把大理石拍成照片,在上面题字盖章,送给陈新民留念。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