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孙嘉忆
世纪公园原名叫浦东中央公园,2000年更名为世纪公园,并由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题字。世纪公园从1994年起动工,1997年开放3号门20公顷的乡土田园区作为样板让游客体验,直到2000年正式全面开园,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本文摘自《口述上海 浦东开发开放》,即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被任命为总指挥
世纪公园占地总面积140.3公顷,是上海内环线中心区域内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公园,以中西方园林结合为特色,以大草坪、大森林、大湖泊为主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园10多年来,已经成为上海知名的城市公园。回想从建设初期到开园管理的日日夜夜,有很多难忘的事,和难忘的人。
我是1990年4月底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挂牌的时候就来了,看到当时的浦东总体规划中就有这个中央公园,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中就注意到了将城市功能性开发与城市形象、城市生态建设并举的重要性。1995年我到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担任副总,分管中央公园的建设工作,当时土控公司已经成立了一个中央公园筹建办,人员是外面招募,整个动拆迁工作由土控公司征地部负责推进,建到1997年中央公园3号门乡土田园区结束后,浦东管委会就在筹建部基础上扩大,成立了中央公园建设指挥部,让我担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公园的2号门门口。
公园的原址是一片以种植蔬菜和养殖为主的农田,这里坐落着好几个自然村,环境很差,当时征地2400亩,拆掉了16个生产队,搬迁上千户人家,当地的老百姓做出了重大贡献。造园总共花了10亿人民币,其中动迁花了5个亿,建园近5个亿,建成后,公园占地总面积为2100亩。
造园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7月1日,三号门区域建成试开放,第二阶段是2000年4月18日正式对外开园,第三阶段是公园内一些展示厅、水上餐厅、5号门、高尔夫练习场等的逐步完善。
赵启正是真正的总策划师
1995年,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奇帆向土控公司提出,希望加快中央公园的建设,我们向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赵启正同志专门做了一次汇报,赵启正针对公园规划建设的定位上,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强调“中西方文化的结合”,要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可以通过国际征询方案确定公园的功能及形态规划;第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体现城市的宜居环境,过去的中国园林人工痕迹太多,是为少数特权阶级设计的,而浦东的中央公园,要更加自然一点,成为真正为“公众服务”意义上的“公园”,从设计开始就要贯彻这个理念。当时上海的园林设计院已经设计了一个方案,与杭州西湖风格相似,赵副市长不满意,要求大家多到国外去看看。我们就组织了二个考察组,一个到欧洲,一个到美国和日本,我是去了欧洲,主要是在英国、法国,接触了一些设计事务所。提出三个大,大草坪、大森林、大水面
第二次开会,因为我们要开挖一个大湖,赵副市长担心大湖变成死水,请了市政、税务、水利各条线的局长专家们开会讨论。
选中英国方案最符合我们的想法
我们邀请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中国的6家设计事务所来设计,1996年做了第一轮概念设计,法国和英国最想做这个方案。专家组认为,美国和日本的设计不够有特色,最后倾向于法国和英国的设计,两家各有特色。法国设计很特别、漂亮,设计师夏邦杰是世纪大道的设计者,赵启正副市长也很喜欢法国的设计,但有的园林专家认为法国设计有文化侵略,相对来说,英国的设计领会我们的意图比较好,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与西方的大草坪结合,事实证明选择是正确的。选中的英国公司名字叫英国土地利用咨询公司,英文缩写为LUC公司。
与英国设计师的交往过程中,他们的职业精神值得表扬和学习,他们是头一次来中国,住在外滩,在与我们碰头之前,借了自行车,摆渡到浦东,骑到花木,就把土和水采样分析,他们自己还会用舌头去品尝一下土质。开会时,他们就把分析的报告作为向我们提出建议的依据。
英国设计师们骑着自行车,逛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公园,记录我们上海人在公园里的行为活动,得出结论,中国公园与外国公园不一样,他们看到在中国公园里有人下棋、有人跳舞、唱歌,有人喝茶,有人打太极拳等等,而在外国的公园里,老人们晒晒太阳,蹓蹓狗,集会为主,所以他们的设计是有针对性的,他们希望造一座适合上海市民休闲的公园。
当时记得英国LUC公司来上海时,我有两点印象深刻,第一点是他们非常羡慕我们,说浦东要开发,要造这么大的公园,很有眼光,在英国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第二点是说他们可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了。因此,他们在设计前特地又飞过来一次,赵启正副市长亲自接见他们。英国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又做了一次正式的详细设计,比如说建议我们要种适生树种,本土树种,不主张种大树,多种小树,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要可持续发展,小树到10年后就会成为一棵健康的大树,材料尽量要环保,比如碎石子路,不要动用太多花岗岩、大理石等,还建议我们要把现状的影像资料保留下来,在拆和造的过程中,都要不断拍摄,固定一个角度,同时要保留历史痕迹,在建造期间他们来过一次,看到建设中的中央公园很兴奋。
现在想想英国专家提出的很多建议还是很有道理的,有的我们已采纳。现在公园的一号门、二号门、五号门、七号门门口,都留了很大的广场,英国设计师说可以给周边的居民活动场地多一点。五号门是公园自己设计的,一扇漂亮的绿化大门,门里面做了架子,外面爬满了藤,体现了公园的特色。
围绕“风、土、水”来设计
关于“风”,英国设计师要我们提供详细的上海气象资料,包括每年的降水量,每年的气候情况,包括每年7、8月份的最高温度,12月、1月份的最低温度,最后得出结论,夏天要把东南风引进来,冬天要把西北风挡住。英国设计师看到中国南方地区的建筑注重地形,偏好南面采光,背面阻挡,以求挡住北面的寒流,世纪公园被设计成一个盆地,而将东南的暖湿气流引入环境中,中间低、四面高,西北面最高,东南面敞开,这样就可以吸纳东南的暖湿气流在公园里营造出一个小气候,供动植物生长的优越环境。公园5号门的敞开式,就是为了要把东南风引进来。关于“土”,平岗缓坡,动用200万方土,外运进来,堆出了北山、西山、南山,目的是要有起伏的概念。全部是渣土卸进来,英国设计师说我们是真正的环保工程。关于“水”,他们设计出了公园中心供游客游玩的镜天湖,以及四面环水、不受游客干扰的鸟岛,让鸟类自由栖息。当时,英国设计师建议水深必须要深达10米,让水有自净能力,由于大湖与地铁的交接,最终水深只能做到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