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性格为什么与长寿相关
癌症是现代人类第二大折寿因素。现已成为64岁以下中国人的首要死因。根据2006年卫生部的调查数据,城市64岁以下死亡者中,27%死于癌症;农村则25%。而之所以划出64岁界线,64岁可以说完全是非正常死亡。CDC的专家预测也表明:如果能延缓癌症的发生,则可提高期望寿命4.5岁。此外,代谢性疾病对人的平均寿命也影响较大。有人估计,在美国它造成了减寿3.2岁,且主要集中在50岁上下人群中。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各种意外伤害造成的减寿。诸如车祸、枪杀(美国)、意外事故等。但是,疾病折寿是相对的。如果患了慢性疾病能够痛定思痛,积极加以控制,并有效调整和优化生活方式,且持之以恒者,通常对寿命影响有限。雷洁琼、周有光年轻时都是体弱多病者;笔者前面介绍的104岁老人,则是肠癌患者,他们都享受了百岁以上的高龄!
性别何以左右寿命。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女性普遍较男性长寿。国外有记录且被认定的最年长者前十位均为女性;在百岁老人中,女性基本占85%,而男性只有15%;男性一般出现心脏疾病或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时间比女性通常早10年左右。然而,这一趋势在女性绝经期(平均为51岁)后趋弱;也就是说,更年期后的女性相比于男性的这种优势有所减弱。对此,有学者推测是雌激素在这种优势中发挥作用。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是慢性缺铁(由月经导致)造成了女性的这种优势。他们进一步分析认为“铁”是导致这一差异的“元凶”,因为游离铁对细胞有危害,游离铁可以产生大量自由基,这种自由基又是促使人类细胞并导致心脏病、中风、老年痴呆和癌症的罪魁祸首。因为行经期女性往往有大量铁的丢失,更年期后这种现象不再存在。故有人主张别乱补铁,否则可能加速衰老,而更有人强调“祛铁可以驻荣”。
还有两个因素值得考虑:一、认为从染色体角度考虑:女性是XX染色体,男性是一条X一条Y,短了半个臂。所以,当男性染色体受损伤后,其自我修复能力弱,常无法自行弥补,故男性有先天性的染色体缺陷,更易受到伤害。二、女性和男性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女性爱唠叨,善于倾诉,倾诉过程中有助于缓解情绪郁闷,宣泄压力;越是愿意倾诉的女性,常寿命越长!男性则相反,不善于且不乐意倾诉及宣泄,或者只会以极端方式(发脾气,暴跳如雷)等不合理地宣泄。这是我们在肿瘤临床中发现的鲜明差异,并认为这是造成男性康复效果明显不如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需要从心身互动角度加以解释了。
性格为什么与长寿相关。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古贤们早就意识到这一事实。故诸如“达观者寿”、“淳和者寿”、“仁者寿”、“从容者寿”等太多类似论述充斥于形形色色的古籍。古书强调:要健康,要福寿,要养生,首先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养心养神,必定在养生养形之先,这是一个千古不易的原则。何也?因为,性格明显影响寿夭与康健!这认识已为现实所肯定。中外各地研究长寿样本中,长寿老人的促成因素中,都归纳出核心的一条:他们一定有乐观、豁达、不计较、随和等的情绪或个性特点。临床中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是非常较真、追求完美的,有些则小事耿耿于怀、不善释放者,有些则敏感多疑,太细腻了;这些,是容易招致很多疾病的性格类型。
据了解,崇明岛近百位长寿老人中,近6成的属于B型的,过一天算一天,豁达,随和,粗线条的;还有30%左右则属于性子较急,但说话不往心里去,说完就完了的,不会特计较的;几乎没一例是特追求完美,特细腻,耿耿于怀的;也没有一例是平素情感善波动,长期处于抑郁等慢性应激状态者。
2011年,欧洲的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结果:研究了4000多例同一民族的妇女。她们年轻时都有过较大挫折,且没能从中很好地走出来;尔后长期处于慢性情绪应激状态。研究结果发现:她们的端粒比常人要短得多。科学研究已肯定:端粒影响细胞代谢,并且和寿命有关。端粒越短,可以期望的寿命也就越短。换句话说:这些人即使不生病,寿命也会比常人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