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姚礼庆主任介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开展初期,以周平红副主任为主的中山医院治疗团队克服相关治疗器械短缺的困难,在国内率先常规开展全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ESD治疗。随着治疗技术的成熟和治疗经验的积累,内镜微创切除范围由黏膜层逐步深入到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并由此开发出基于ESD的新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全层切除术(EFR),在国际上首先实现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微创切除,进而开发出多种内镜下的微创缝合技术,从根本上解除了内镜医生以往对胃肠镜诊疗过程中出现穿孔的恐惧。
姚礼庆表示,目前国内内镜整体检查早癌率仍不高,胃肠道肿瘤尤其是早癌的发现率仅为5%-8%。各地虽开展了各种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但治疗水平参差不齐,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
相关链接
消化内镜的发展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经历了硬式内镜、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几个阶段。近年来内镜检查数量大幅上升,内镜下发现的消化道病变也随之上升,基于胃镜下的微创切除技术也层出不穷。自2006年7月国内10余位消化内镜医生赴日本观摩、学习消化道早癌内镜治疗新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来,中国消化内镜领域掀起了一股内镜微创切除治疗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