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前的币制是元、角、铜板,三个铜板为一分,十分为一角,十角为一元。角子是银币,只有两角的并无一角的。纸银币同时流通时,纸币算是大洋,银元属小洋。银元也区分大小洋,正面是袁世凯浮雕像,其含银量有七钱三分,称为大头;是孙中山浮雕像的含银量略低于袁大头,币值就略低称为小头。大洋兑换铜板,一元可作三百个铜板,小洋有浮动要少十二个。铜板是清政朝遗留的,多是“光绪通宝”。后来发行二十分镍币和紫铜色一分币,同时通行铜板。抗战爆发,日寇侵占大片国土,为制造杀人武器在占领区搜集金属铜板,镍币也在其内。1938年~1939年短时间里铜板分币突然不见了。生活中失去了交换手段,生活顿时乱套。此时就出现了罕见的创造,首先有英商电车公司使用自制的铝质分币,再有市民以邮票代币,邮票有一定的资值,为防损污使用前用半透明的玻璃纸包妥,作为购物或找还的凭证。更为有趣的是油酱烟纸店,买包香烟打斤酱油以自书凭条作找零用,就是在白纸上写钱值×分,盖上店章,凭这在近边街区流通。有次有人手持一张凭纸,遍找该店不着,后有人告知出具此纸条的店在杨树浦,不知怎么会七转八转转到姚主教路、台斯脱郎路来了。这也可算一桩历史奇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