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奴”是继“房奴”后出现的网络热词。墓穴,在曾经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深山冷坳,有人对那些被乡民弃之不用的不毛之地经过简单的平整,和少许水泥建材略加装点之后,竟然就成了发死人财的绝好卖点。一个投入百把十元成本的水泥匣子,动辄叫价上万、几万甚至几十万。墓穴其投入之少,获利之巨,让人咂舌。面对土地可用面积的减少,传统墓葬成本日趋走高,近年来,墓地价格的居高不下直让人惊呼“死不起”,为社会所诟病。
与高房价的构成一样,墓地价格高的过程中,有着需求者的追捧,炒家的无良,有相关部门用地规划的狭隘甚至是寻租……高价墓地的出现,是一个社会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从消费者自身来说,“死不起”难道仅仅是钱的问题?
今年清明节有一则新闻。说的是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和杭州主城区主要公墓陵园,在2012年清明时节启动实施了“双两千工程”,计划在3年内推出2000个定价为2000元的低价墓穴。这些走小型化、艺术化、生态化路线的公益墓穴,只要是杭州市区户籍的市民都可以购买。2000元的价格与动辄几万元的墓地相比,显然不高。尽管价格亲民,但让主办单位意想不到的是,2000元一个的公益墓穴却受到冷遇,两年只卖出了98个,只占到了要推出的2000座墓穴的4.9%。事实上,廉价墓地能满足一些家庭的需要。但人们抱怨墓地价格高得吓人的同时,一些地方的低价公益墓穴鲜有人问津。这是为什么?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葬礼的隆重与否一直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公益价墓地遇冷,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做小辈的觉得葬礼如果弄得太寒碜,一来害怕别人说闲话,爸妈辛苦养你一辈子,为了省几个钱居然让他们睡在这么小的卧碑里,二来是低价墓面积小,卖相普通,总感觉低人一等。如此看来,“死不起”的原因还在于,是不愿“便宜死”罢了,觉得不厚葬,甚至不豪华,无论生者脸上还是死者名声都无光。矛盾的存在,就是涉及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了。这种不愿意“便宜死”的攀比风,又恰恰助推了“死不起”。
“厚养薄葬”乃真孝道。 厚养,是指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认真地孝敬他们,细心地服侍他们,礼貌地对待他们;特别是父母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时,更应善待他们,充分满足其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需要,像当初父母珍爱自己那样去厚爱他们,赡养他们,使其安度幸福的晚年,走完人生之途。薄葬,是指一旦父母去世,就本着节约的精神,力行薄葬的原则。中国著名阿訇哈德城曾指出:“倘若父母在世,未行孝道,而在死后仅靠易服穿孝谓之孝,那是欺人自欺的事,故我教无穿孝之举。”说的就是这个理。
有一句话说“死后方知万事空”。事实上一个人死后连知道万事空的机会都没有。死了就是完结了,就像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一样,最好的结局也就是留下几粒种子。都说国人讲究吃,其实国人更注重逝者的葬礼。不惜代价的“厚葬”除了是生者对逝者的告慰之外,是不是还包含着生者囿于攀比而搞一些面子工程?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子孙若能做到问心无愧,让老人尽享其乐,比其死后铺张浪费做毫无意义的无用功要强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