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班 倾情出演
洛丹和多布杰,是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藏族表演班学员,而其余三位主角则是第五届学员。他们一致认为,在上海的三年学习生涯,改写了他们的人生。
日前在沪首映的《西藏天空》,纵贯西藏风云激荡、沧桑巨变的历史时期。在藏语语境下拍摄的该片,对藏族演员的整体表演提出了较高要求。多次进藏、同样毕业于上戏的导演傅东育发现,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藏族演员100%毕业于上戏。1962年1月,第一届藏族表演班毕业回藏后,组建了西藏话剧团。此后至2004年,上戏共招收了5届藏族学员。据上戏原党委书记戴平透露,上戏所传授的各艺术门类,成建制地保留在了西藏话剧团,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按照剧情和角色要求,第五届学员的年龄更为符合。因此,傅导在13位学员中挑选了阿旺仁青、拉旺罗布、索朗卓嘎担任主角。而第三届的洛丹、多布杰则扮演主人公父辈的角色,其他3届学员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该片的拍摄。
三年中 改写人生
戴平曾与第一届藏族班学员一起学习;王学明则是第五届西藏班的班主任。他们亲眼目睹了藏族青少年在上海的三年中改写人生的过程。第一届学员的人生道路尤其跌宕——1959年9月来沪的29名学生,大都出身于贫苦农牧民家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当过贵族的佣人、家奴,还有的被迫当“差巴”(寺庙里的苦工),有的还当过尼姑。他们最大的29岁,最小的12岁,全班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小学二年级,小部分“高材生”的语文程度也只有小学毕业。经过三年学习,他们排演的话剧《文成公主》于1962年晋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沈钧儒、班禅大师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批受尽苦难的藏族孩子,就此从农奴成为了演员。感怀于心,他们还于1963年拍摄了电影《农奴》。大旺堆因此一举成名。
王学明带的第五届学员是2004年入学的,其中有不少农牧民家的孩子。他亲自赴藏,从已通过“海选”的60多名孩子中,再按照西藏话剧团的名额要求,遴选出13名学生来沪学表演。王老师透露说,他们来到上海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他们熟悉城市生活和上海文化,从洗澡开始,到参观东方明珠、游玩城隍庙……“学表演,就是改变一个人”,王老师说,“点燃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内心的火种燃烧。”藏族学员的普遍特点是对老师特别谦恭,遇到问题总先表示自己太笨,听不懂就笑笑,吐吐舌头——这些都是上台表演时的“缺点”。2006年,他们班还来了一位旁听生——后来成为“好男儿”冠军的蒲巴甲。这位原来在阿坝的康巴藏族孩子,如今已是签约明星。
让王学明感触最深的是阿旺仁青的变化:“他在片中扮演一位留洋回来的贵族少爷,我一边看电影一边‘穿越’,回想他在学校时那孩子的模样,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让我觉得神奇!怪不得得了华表奖。”
演过《红河谷》《喜马拉雅王子》等多部电影的洛丹表示:“与上海有关的活动,都让我感到很亲切。无论是学生时代的情感,还是艺术上的关系,我们都会再来上海。话剧团正在考虑委托上戏培养第六届藏族表演班学员。”
相处时 感觉幸福
傅导很怀念《西藏天空》拍摄期间的日子,“藏族演员特别善良、谦卑,学习很努力。”有人在他的微博留言:“感谢你放弃了大腕儿,选择了最纯净的眼睛,看起来最有力量。”对此他特别感慨。他认为,不同届藏族班毕业的演员各有特色。相比之下,“最符合当下表演潮流的”就是第五届,因此该班几乎都上镜了,“有台词的几乎都是他们班的”。第三届的虽然有些舞台腔,但是表演功底也很扎实。电影表演的要求不同于电视剧和话剧,必须给不熟悉电影表演的演员修戏,“做《西藏天空》的导演太顺了。”
回忆起担任第五届班主任时的日子,王学明说:“那几年感觉很幸福,因为单纯。与他们相处,就是荡涤心灵。藏族同学假期不回家,我也不回老家太原,和他们一起吃自助餐或者火锅。”他们人人都能随口唱《青藏高原》,就这样“吃着火锅唱着歌”,让人感觉“简单生活真美好!”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