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判断 一味盲从
谣言引发的猜度与恐慌令人深思。这也不禁让人想到过去的几年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类似事件: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到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从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到网络盛传“世界末日将来临”……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个别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认为,国人普遍有比较强的外界信息依赖性,而不是依靠个人决策作出独立的行为判断,也就是常说的“从众”和“跟风”。
虽然不能简单地批评民众缺乏基础性的科学素养,但不可否认,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都是我国国民素质中的短板,因此人们在信息面前往往失去判断能力,比较容易听信谣言。
科学素质 有待提高
“要避免谣传引发集体恐慌,除了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让信息透明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公众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才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盲从。”熊澄宇说。
有关专家认为,除了加强科普教育,还需要注重培育国民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殷飞说,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对学生独立思考强调不足,孩子的想象力被“标准答案”绑架,缺乏大胆创新的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养成了“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很难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纠正过来。因此,未来教育应在“去标准化”方面下工夫,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和体悟学习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提高素养 两条途径
从历次公民科学素质的调查结果看,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教授表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条是通过学校正规教育对科学知识系统的学习;一条是通过非正规科学教育(科技传播与普及等)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校科学教育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着根本性的基础作用。诸如大众传媒等开展的科技传播与普及,已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报记者 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