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民间舞蹈
《白毛女》孕育于原上海舞蹈学校,在当时“洋为中用,土洋结合”文艺方针的倡导下,创作团队突破西洋芭蕾的局限大胆创新,打造了一部受到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舞剧。曾扮演了35年黄世仁角色的上芭退休艺术家王国俊认为:“如果光靠上海舞校的老师和学生,《白毛女》可能难以达到后来被公认的艺术高度,正是一批‘局外人’的鼎力相助,才使得这部舞剧早在50年前就成为‘跨界融合’的成功之作。”
《白毛女》创作之初,为让作品能与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相对接,剧组派出编导到全国各地学习采集民间舞蹈,大量运用于舞剧的人物塑造和舞蹈氛围的渲染。如喜儿与大春的舞蹈中,可以明显看到民间舞的“双飞燕”“摆莲”“小蹦子”等民间舞语汇;群舞中更是比比皆是,“窗花舞”“参军舞”“八路军舞”“秧歌舞”等,都可见到芭蕾舞与民间舞相互结合的精巧编排。
京剧大师排戏
剧组还邀请了戏剧艺术家黄佐临担任艺术指导,京剧大师周信芳和“江南第一名丑”刘斌昆参与排戏,为这部舞剧强化戏剧性,融入了大量戏曲元素。如黄佐临亲自为女主角设计了从喜儿到黑毛女、灰毛女、白毛女的“四变”情节,大大提高了戏剧的紧凑性;周信芳和刘斌昆更是设计了许多具体的动作语汇,如杨白劳出场时运用《徐策跑城》中的“蹴步”和“踹步”、被殴打身亡时的“挺尸”动作;刘斌昆还与穆仁智扮演者陈旭东进行“一对一”系统指导。作曲家严金萱和张鸿翔、陈本洪等则在音乐中融入了具有鲜明风格的各地民间音乐素材,还打破了“芭蕾无伴唱”的惯例,力邀当时并无知名度的青年歌手朱逢博与简永和担任伴唱。昨晚,当朱逢博演唱的《北风吹》《扎红头绳》等当年录音重新飘荡在耳畔时,熟悉的歌声令观众感到格外亲切。
填平门类沟壑
“局外人”为《白毛女》的问世立下汗马功劳。这让人联想起,如今的舞剧创作,多为编导中心制,虽突出了个性创意,但在“跨界融合”更为盛行的今天,难免会出现艺术元素“捉襟见肘”的单薄和柔弱。《白毛女》问世50年,至今仍能站在舞台上,成功的关键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跨越门类沟壑,请来“局外人”为实现中外艺术元素的高度融合群策群力,在艺术观念的碰撞中促使作品产生“人无我有”的独特价值。因此,《白毛女》对于今天的舞剧创作、甚至其它艺术门类的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