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称:有损权威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博物馆展示复制品有损权威性。他指出,如今国内博物馆的硬件水平已普遍提升,展品的真实性是基本前提,也是课堂教学与博物馆教学的重大区别。如果博物馆、美术馆里有真品,他觉得还是应该尽量展示出来。若确实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展示,也不应用复制品替代。“因为这样操作,博物馆的权威性就会丧失殆尽,同时也会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看来,博物馆的宗旨就是展示真实的东西。即使不得不使用复制品,也要将控制数量并注明,最好写清为何使用复制品。
记者查询后发现,目前博物馆美术馆展出的复制品的比例,都是馆方依据自身条件决定的,国家并无明文规定。
正方称:好处绝对有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却认为,善用复制品对普及艺术教育有好处。是否可以展陈复制品的界限在于展览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他提出,如果展览本身以展品的文物性和艺术性为重点,那就不可以展陈复制品;如果展览是以普及性的通史内容为主,那么展示复制品是可以的——当然必须要注明。比如说,国博和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如果是固定性的通史陈列,那可能会做一个复制品,因为观众来参观这样的展览,关注的是历史,一件文物使用复制品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但如果是专门的文物展,那就绝不能把复制品拿出来,否则就是在糊弄观众。
不过,如果复制品用对了地方,那对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情趣还是很有作用的。我们知道,很多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展出时间有限,展览复制品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展示,但是一定要标注清楚,不要让观众产生混淆。当然,对复制品一定要善用,绝不能用它来欺骗观众或牟利。
复制方:误解应消除
大雅堂是最早专业从事书画艺术品复制和推广的大陆机构之一。1996年至今,大雅堂陆续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嘉兴、三亚、沈阳等全国10多个城市的主要博物馆、美术馆举办了“中国书画复制精品展”。近日南京的展览也由大雅堂主办。
艺术总监王强中认为,有些人对复制品在美术馆展览这事有误解,可能是把复制品和赝品这两个概念搞混了。大雅堂的复制品依据“原色、原大”的原则,也采用一些修复手段,比如修补明显的破损、有时候也会调亮一些。宋徽宗《瑞鹤图》的真迹藏于辽博,复制品目前在浙江展览,真迹画面很暗,复制品比较亮丽些。“宋徽宗的画距今1000多年,复制品则是它500岁的样子。”“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时,展品中有董源的《溪岸图》,从保护角度考虑,灯光较暗,观众未必能看清细节。因此有人看了原作后,又去看复制品。
博物馆的藏品不能让人随时看到,但艺术院校、公众教育却有需求,“下真迹一品”的复制品展出于是成为又一个方法。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