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大名“飞行记录器”。外表鲜橙色或亮黄色,固定有反射材料并装有自动激发的水下定位装置。包括飞行数据记录器和驾驶舱话音记录器,从飞机发动机开始工作后便自动运行,不可人为关闭。自问世以来“容貌”变化不大的黑匣子“内里”却一直在发生技术革新,并已经历了两次升级换代。
东航工程技术公司虹桥基地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忠汉介绍,箔带记录器是第一代飞行记录器,参数信号通过划针传递给箔带,但坚固的金属遇上坠机仍会受损。第二代,磁带记录器,易损毁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磁头、磁带磨损,马达、轴承损坏,且经不起坠毁后的大火和撞击。现在的黑匣子已是第三代,固态记录器。半导体或集成电路等固态记录介质记录时间更长、内容更多、保护性能更好、抗坠毁和抗燃烧能力更佳、读取更方便,且无需定期维护或大修,节约了营运费用。
经过此次马航事件之后,人们关于黑匣子的知识长了不少,对其改进方向也产生了不少问号。有读者现场提问,黑匣子为什么不能在飞机坠海时主动与飞机分离,并采用浮力材料使其能够漂于水上?葛忠汉回答说,的确有研究者提出过主动抛射式黑匣子的方案并起草相关指标。但新问题是:小小的黑匣子,哪怕与飞机主动分离后依然不是很好找,而且对飞机的定位参考价值也减少了。
葛忠汉表示,除此之外,记录时间更长、记录内容更多、采用独立备用电源、将飞行数据记录器和驾驶舱话音器记录合二为一、尝试视频记录等,都是关于黑匣子未来发展趋势的美好设想。
还有一种呼声,为什么不能将飞行中的各种数据链实时传回地面?葛忠汉分析说,这将是海量数据,需要在地面建设多少接收设备,包括人迹罕至的地方;需要在空中租用多少卫星通道,还包括如何确保信号的精确保存和及时传输。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这牵涉到资金投入。这些最终都将体现在机票价格上。其中性价比这本账,谁能算得清楚?
本报记者 董纯蕾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