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趣的上海数字区片地名
薛理勇
▲ 八埭头
▲ 《图画日报》绘上海小菜场
▲ 民国初,上海地图中的三角地菜场
▲ 民国后重建的三角地
▲ 早期的杨树浦还是一代田园风光
▲ 租界早期的杨树浦路
▲ 清末上海老城厢地图
▲ 早期的三角地菜场
  ◆ 薛理勇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如山川、河流、行政区划、城市名称等,在城市中,道路名称是地名的主流。地名一般有其实际指示的区域范围,如南京东路东起外滩,西迄西藏中路,长1599米。但有不少地名只有一个大致的区域或范围,并没有明确的四至,如“徐家汇”一般指以肇嘉浜路、华山路、虹桥路、漕溪北路相交处为中心,以及相近的地区,这种地名一般称之“俗地名”,在地名专业中又称之地片或区片地名。如今,市以上的行政区都会有一个如“地名办公室”之类的地名管理机构,地名的命名、更名必须注册,纳入管理,而区片地名一般是不注册的,其往往又是一种历史地名。此类地名的产生并被民间广为使用自有其原因,如能解密这些地名,也许还能得到这个城市发展中的更多的信息。

  1  三角地

  近代以后,苏州河北岸的租界称之“美租界”或“虹口美租界”,与苏州河南岸英租界的繁华相比较,虹口就显得安静和冷落多了,所以工部局对虹口建设的定位就是生活区、住宅区。工部局对城市道路的建设是有规划的,在筑文监师路(塘沽路)与里虹口路(后重新命名为汉璧礼路,即今汉阳路,今跨虹口港汉阳路桥俗名“里虹桥”)时,特意使二路相交时形成一个锐角,再加上边上的密勒路(峨眉路),就在此地预留了一块约6000平方米的三角形空地,规划在这里建一个Hongkew Market,上海的马路大多呈“十”字交叉,地块大多呈方形,三角形的地块不多,于是这块空地就被上海人叫作“三角地”,后来这个菜场也被上海人叫作“三角地小菜场”,菜场被三条马路相围,与居民住宅区分隔,菜场的嚣闹不至于影响居民的生活,这种设计后来被租界广为推广,上海的不少菜场就设计在三路交叉,或丁字路口的三角形空地上。

  早期,虹口的实际居住人口不多,所以这个三角地小菜场只是一个露天市场。一直到1891年,工部局利用这块地块的一角造了一个室内菜场,这个室内菜场占地约1000平方米,木框架结构,四周不设墙,便利室内通风采光,也便于人们进出,当时上海虽已有电灯,但发电量很少,电费昂贵,所以中间设计为天棚,可以增加采光和通风,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家有规模的室内菜场,也使“三角地”成为上海著名的菜场和地名。菜场由工部局卫生处派专人管理,摊位分固定和临时摊位,固定摊位中大摊月租金6-8元,小摊每月2元,临时摊位每月5角,摊主必须遵守相关的章程合法经营。

  20世纪后虹口的人口迅速增长,1916年工部局又将这个菜场拆除,重建为二层(部分三层)的钢筋水泥结构菜场,这个菜场占用了这块6000平方米的“三角地”,底层划分为若干个区,分别设蔬菜、副食品、肉类、家禽等摊位;二层部分作为“写字间”出租,部分为进口食品、包装食品、日常生活用品专柜,三层的部分为办公室,部分出租为饮食店。为了确保这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菜场的通风和采光,菜场的居中部位也设计为天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这个“三角地”是上海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菜场,以致“三角地”也成了上海菜场的代词。如今,三角地菜场已被拆除,在原址建高层写字楼,但“三角地”作为俗地名仍被人们熟知和广泛使用。

   2  五角场

  上海的马路大多呈东西、南北走向,纵横有序。两条马路相交形成一个“十”字,即上海人常讲的“十字路口”,但也有少量的“十字路口”会有5条马路在此相汇,这里往往会被上海人叫作“五角场”。1908年,上海宁波富商叶澄衷之子叶贻铨集资创立万国体育会(International Recretion Club),不久就购江湾土地千余亩建造江湾跑马场(Kiangwan Members' Stand)。这里偏离上海市区,为了把市区的市民吸引到江湾跑马场,于是又以跑马场为中心,筑了从跑马场通江湾火车站的体育会路(今纪念路),从跑马场通北四川路老体育会路(今西江湾路和中山北一路)、从跑马场通葛家嘴角今虹口公园附近的新体育会路(后改东体育会路,今东段并入新延长的曲阳路),于是在“大八字”(今改“大柏树”)处形成五路交汇的路口,这里就被叫作“五角场”。当“江湾五角场”出现后,这里一度被叫作“小五角场”,后来的公共交通在这里设“大八字”车站,于是“大八字”地名就取代了“小五角场”。

  1929年开始的“大上海计划”中,在“计划”的区域西侧设一环岛,以环岛为圆心有5条呈辐射的道路与各地相通,它们是其美路(以陈其美命名,即今四平路)、黄兴路(以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命名)、淞沪路、殷翔路(后改名“魏德迈路”,即今邯郸路)、翔殷路五路相汇的路口。为了与原“五角场”区分,这里就又加“江湾”二字而叫作“江湾五角场”,此地是“大上海”的交通枢纽,多辆公交车设有车站,地名知名度很高,于是原“五角场”改称“小五角场”,后来干脆改称“大八字”了。直到今天,“五角场”或“江湾五角场”仍是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地名。

  沪西的“曹家渡”原来是指此地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原渡口在三官堂桥(今曹杨路桥附近),1928年建三官堂桥后,这个渡口就消失了。在20世纪后这里出现了许多工厂和工人住宅区,逐渐成为沪西的人口稠密区和商业区,并出现了一个由劳勃生路、白利南路、白利南支路、极司菲尔路、极司菲尔后路,即今长寿路、长宁路、长宁支路、万航渡路、万航渡后路五路相汇的路口,于是这里就被叫作“曹家渡五角场”,由于这个地名太长,后来省称“曹家渡”,于是,原来在苏州河边的“曹家渡”地名也被转移到了“曹家渡五角场”了。我以前仍把这里叫作“曹家渡五角场”,而如今,它只能是一个历史地名了。

   3  八埭头

     “埭”在吴语中音近da,多用作量词,如“我一埭又一埭,勿晓得跑了多少埭”,此“埭”义同“回”“趟”,“埭”又同排、行,一条弄堂里有排房子,一排就讲作“一埭”,如“格弄堂里有十七八埭房子,侬晓得伊住了哪一埭”。“埭”也见于地名,其中沪东的“八埭头”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地名,指今平凉路的通北路口一带。

  旧上海苏州河北岸的租界叫“虹口美租界”,建于1848年,由于当初没有划定明确的界线,为以后租界擅自拓展留下了无穷隐患,一直到1893年上海道聂缉椝与美国领事签订《新订虹口租界章程》,确定虹口租界的东界到杨树浦河,即今兰州路,于是,工部局开始在杨树浦一带筑路。1897年工部局筑韬朋路(今通北路),1902年筑巴特维亚路(后改名平凉路)。

  聂缉椝(1855-1911)字仲芳,湖南衡山人,是曾国藩的女婿。1884年任江南制造局总办,1890年任上海道台。1888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上海在杨树浦筹建华新纺织新局。聂缉椝是筹建人之一,创办资本45万两,计划纱锭1200枚,布机200台,于1891年投产。1895年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外国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建厂,上海出现了大量外资纺织厂,“华新”受外商纱厂的挤压而连年亏损,1904年聂缉椝组建的复泰公司对“华新”改组,控股三分之二,不久又收买全部股份,并改称“恒丰纱厂”,成为聂家的产业,该厂就是后来的上海第三丝织厂的前身。

  聂缉椝是中国洋务运动先驱者之一,深知实业带来的利润,1893年他任上海道时与美国领事签订《新订虹口租界章程》,深知杨树浦的部分地区将被划进租界,那些农田将成为城市的工业或居住用地,地价将会迅速上升,当然,他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捷足先登买进了杨树浦的大量土地。当聂家的恒丰纱厂建立时,为了解决职员、工人的居住困难,1908年在韬朋路的东侧,平凉路沿线建造二层砖木结构里弄住宅,共8埭,每埭14间,这是这里出现最早的里弄住宅,于是被当地人称之“八埭头”,仅几年之后,这里就成了杨浦的生活和商业中心。八埭头里弄相当于后来的通北路134弄,今天大概拆除了,但作为区片地名,“八埭头”一般指通北路平凉路一带。

  4  十六铺

  历史上,中国的许多城市建有城墙,一道城墙就把城和郊划分得很清楚,但随时间推移,在城外也逐渐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和经济区,汉字“厢”原指正屋旁边的房子,于是,城里称之“城”,城外人口稠密的区域称之“厢”,所谓“城厢”当然包括城里和城外的区域。

  近代以后,江南战乱不已。1860年,太平天国为减轻清军围困的压力,派忠王李秀成率军突围东进,李秀成骁勇善战,一路攻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宁波、杭州等苏南浙北城邑,并逼近上海,清廷除了调集淮军,建立“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外,还在江南实施“团练”,就是建立军民联防的制度和体系。

  1860年上海建立“保甲局”,把上海的城厢地区划为“城厢局”,郊区划为22个局,不久,城厢局又根据人口密度和商业分布情况划分为9个区,其中城内5区,城外4区,又将每个“区”分为若干“铺”。“铺”本义是商铺、店铺的意思,其实际意义是在每个商业区设立一个“铺”,并从中选出“铺保”,平时负责区域内的治安管理,战时负责区域内的自卫,并配合“保甲局”作战。《光绪上海县续志》对“铺”的划分是这样记录的:“中城区辖头铺、二辅、七铺、十五铺;南城区辖十九铺、二十铺;西城区辖南三铺、八铺、二十二铺;北城区辖九铺、十二铺;东城区辖北三铺、四铺、十铺;城东区辖十六铺;城南区辖二十三铺、二十七铺、十二铺;城西区辖城外二十二铺、九图;城北区辖法租界。”《光绪上海县志》还附有“上海城厢铺保图”,可以知道,“十六铺”的区域为东面到黄浦江,西面到城墙(今中华路),北面在方浜(方浜东路)与法租界相接,南面到王家码头。到1909年上海实行地方自治,建立上海市自治公所后,这个“铺”的半军事化建制撤销了,由于“十六铺”滨江的区域是上海主要的码头区和商业区,许多进出上海的客轮货船在这里靠岸,“十六铺”已经成为上海码头的代名词,所以“铺”的建制取消后,“十六铺”作为码头地名仍被人们广泛使用,也使它成为上海著名的区片地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有趣的上海数字区片地名
新民晚报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B12有趣的上海数字区片地名 2014-06-01 2 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