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百姓故事·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12年前从大别山走出的80后打工妹发起周末公益助学~~~
12年前从大别山走出的80后打工妹发起周末公益助学~~~
12年前从大别山走出的80后打工妹发起周末公益助学~~~
12年前从大别山走出的80后打工妹发起周末公益助学~~~
     
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12年前从大别山走出的80后打工妹发起周末公益助学
“新上海人”组团返哺家乡学子
左妍
■ 周玉梅看望受助学生 本报记者 左妍 摄
  一段似曾相识的经历、一片单纯却执着的爱心,让一个12年前从大别山里走出的80后打工妹,成了助学路上的好心人。7年多来,家住嘉定江桥镇的周玉梅带领同伴每月走访山区困难学生,与他们长期结对资助。是什么力量让她坚持?“受恩莫忘”。周玉梅说,她曾是爱心助学的得益者,如今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爱延续下去。

  徒步爬山走访学生家

  近日,记者跟随周玉梅和她的同伴出发了。近10个人的团队,大多“轻装上阵”,没有多余的行李。两辆私家车的后备箱塞满了衣服和文具,再也腾不出一点空间了。 

  一路上,借着昏暗的光线,周玉梅拿出笔在一叠孩子的资料上涂涂写写,设计着路线。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大别山腹地金寨县最偏远的乡村——花石乡。早晨7时,经历了一夜的颠簸,他们终于到了。顾不上找地方住,周玉梅和同伴直奔第一个孩子家。车子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在一处村庄旁停了下来。6岁的陈新林就住在山崖上。周玉梅从后备箱里挑了些适合男孩的礼物,踏上了上山的石板路。 

  “上次来走访,临走时从当地义工口中得知新林的故事,赶紧记了下来,一直没联系上,这次一定要成功。”没走几步,周玉梅微胖的脸蛋上就沁出了汗,但她步履轻快,2公里左右的山路,只用了15分钟。 

  陈新林的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从不愿见人;父亲有轻度弱智,在山下替人干苦力,每月工资不足1000元。正在读幼儿园的陈新林由年迈的奶奶照顾,上个月,他刚帮奶奶上山采了茶卖钱,总算凑足了下半年的学费,但不幸的是,奶奶不久便因病过世。 

  周玉梅蹲在陈家大门前,耐心地询问陈新林家庭、学习情况,并飞快地做着记录。当认定陈新林符合他们的资助条件时,她告诉陈新林的家长办一张银行卡,他们每年将定期给陈新林打资助款,直到他高中毕业。陈新林平时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被村里人嘲笑为“小哑巴”。周玉梅临走时,他一路追着跑了1公里路,脸涨得通红,轻声挤出一个“谢”字,然后飞快地转身,跑回了家。 

  当天下午,周玉梅和同伴又来到了金寨县的西北门户汤家汇镇。徒步爬了1个小时的山路,七拐八弯走进一间家徒四壁的房屋,周玉梅见到了她要走访的两个女孩——余弟梅和余弟秀。两个女孩是孤儿,父母双亡后跟着大伯生活。临走,她塞给姐妹俩各一个写有“学习进步”的信封,里面有一些钱。她说,那些女孩让她想到了自己小时候,贫穷、无助,却从未放弃希望。 两天下来,周玉梅带着同伴走访了8名学生,确定了5名符合助学标准。“这次效率很高,有时一下午连一家都走不到呢。”她说。 

  走出大山心系穷学生

  周玉梅今年刚满30岁,是个热情友善的姑娘,她住在嘉定江桥,是太平村新村民管委会副主任、太平村新村民团支部书记。她说,自己是在大别山里长大的,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有个好心人陆先生资助她上学。她曾对陆先生说,长大后要报答你的恩惠,但对方只对她提了一个要求,“今后有能力的话,也要帮助别人。”周玉梅说,当时陆先生对她触动很大,并最终让她走上了这条爱心助学之路。 

  2002年,她因家庭条件实在太差,不得已来上海打工,凭着她好学上进、勤奋刻苦的精神,很快成了业务骨干。但每每想起自己因贫困被迫外出打工没能实现大学梦,心里就很难过。 

  2007年,在一次校友会的qq群里,周玉梅和大家聊起家乡贫困孩子上不起学的事情。有同学开玩笑说,“中国人那么多,1人少花10元,加起来就能帮小孩上学了。”这一句玩笑话启发了周玉梅,她当场提出了让同学捐款助学的想法。征得大家赞成和同意后,她迅速做了份募捐方案,同时和家乡的学校取得了联系,让学校申请了一个银行爱心账号,她把爱心账号发到群里,号召大家献爱心,大家你捐50元我捐100元,没几天就过万了,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周玉梅更是激动不已。她很快就策划了助学活动,将这笔钱亲手送到孩子们手中。 

  这次活动坚定了周玉梅的信心,于是她在自己的QQ空间里,发了爱心倡议书,组建爱心QQ群。随着爱心人士的增加,助学金也不断增加,周玉梅自己办理了爱心账户,并亲自回老家走访条件差的学校和贫困的学生,把了解的资料信息都搜集起来,发给爱心人士。让她深受鼓舞的是,她的善举得到了江桥镇团委的支持,并发动广大青年参与。 

  7年来,周玉梅和其他爱心人士几乎每个月都会选择一个周五晚上开车出发,不远千里赶往大别山区做活动,周日下午再赶回上海。她坚持所有的附加费用全部由自己承担,千方百计把助学金及学习用品及时送达至每名学生手中。 

  后来,周玉梅的爱心团队影响力不断扩大,引来了全国各地许多爱心人士的参与。她带着大家跑过了许多的乡镇,翻越了多座高山,他们对每一名贫困学生都是长期结对,每一年都会增加走访新的贫困生,更是为12所学校建立了图书室、电脑室。 

  重回大山过家门不入

  周玉梅告诉记者,由于走访都是靠徒步行走在大山里,而且每走访一家都需要两到三个小时,有时为了能多走访几家学生,饿着肚子,很晚才回到住的地方,当统计和讨论走访的情况后已是凌晨两三点。

  同样热心公益活动的翁先生,是周玉梅的“最佳搭档”。他还记得周玉梅做公益的一个“细节”:每次去大别山里助学,几乎不和家人打招呼。用周玉梅的话说,一是怕家人担心不理解,二是怕得罪了一些亲戚。有一次在南溪做活动,学校老师把她亲戚家的儿子也报上了资助对象,周玉梅知道后,对校方认真地说,“他不符合资助条件。绝不能走这样私人关系,这样对不起那些爱心人士,公益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后来,亲戚知道了这事不太开心,周玉梅就以情动人:“不是我不帮,而是别人家更困难,与那些贫困家庭相比,这样的钱你也不愿意接受。如果家里的孩子真是哪天上不起学,我自己不吃不喝都会帮他的!”一席话,说得亲戚连连点头。 

  这些年来,每个月的工资,她都拿出一部分钱来做公益。几年来,她已经捐出3万多元。问及目前通过她还有她的团队共救助多少学生,她说自己现在一下子也说不清楚救助了多少。最近,周玉梅的身体不好,老觉得头痛,有的亲朋好友劝她对自己好些,不要再让自己那么累。但每当她想到孩子们渴望上学读书的眼神,心中总是有着一种深深的牵挂。 

  周玉梅的QQ名字叫“深山梅”,她把自己比作大别山里的一株梅,只要心中有花,便永远是春天。周玉梅说,愿山村教育的春天,年年花海如潮;同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他们的队伍,帮助五湖四海的困难学子,完成自己的学业之梦。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新上海人”组团返哺家乡学子
逾五成遭遇公共场所“二手烟”
上海漆画作品将亮相米兰世博会
“白衣天使”举办无烟集体婚礼
新民晚报百姓故事·要闻A02“新上海人”组团返哺家乡学子 2014-06-01 2 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