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外滩也不是。外滩26号的故事不多,却与一个改变外滩命运的美国人相连。
大楼建于1918年,由扬子保险投资。这家保险公司来头不小,1862年由美商旗昌洋行大班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发起创办。当时洋行垄断了长江航运,开设保险业务可减少事故损失。
在早期租界,金能亨是有分量的人物。他兼任美国驻沪副领事,又是工部局1854年创立时的首任董事,1868年升为总董。
工部局会议记录中珍藏着一封金能亨于1869年底写自日本横滨的信,当时他不知何故刚卸任总董,在信中强烈反对继任者将滨江大道用于建造码头仓库的计划。
“外滩是上海唯一的风景点……这是城中居民黄昏漫步时唯一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也是租界中唯一有开阔景色的地方……航运业并非商业的主要元素,而只是其低等的附属行业之一,类似驮马和载重马车。而交易所、银行、清算所才是商业的中枢,它们所在地总是商业最繁荣的地方。”
这位富有远见的美国人认为航运业的噪声灰尘将吓跑金融机构,千万不能把上海变成另一个乌烟瘴气的利物浦。卸任的金能亨余威仍在,这封四页长信多少改变了滨江大道沦为码头的命运。
1891年旗昌洋行倒闭,扬子保险独立营业,鼎盛时期开有30多家分号。26号大楼高达7层,英文《远东时报》在其竣工前就预告“又一个美丽的建筑即将在外滩崛起。”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呈新古典主义风格,看似中规中矩,细节却富有变化。底层为平梁式入口,2层变化为半圆形券窗,壁柱通贯3到5层,6层是双柱柱廊,屋顶花园视野绝佳。
扬子保险曾被日军接管,二战后复业生意不错。大楼吸引了多家保险公司前来租赁,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保险大楼。”1950年后公司结束在华业务,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等单位进驻26号办公,近年又改造为农行营业厅。
一个多世纪前,喜爱外滩的人们与想建码头仓库的洋行不懈地斗争。同济大学钱宗灏教授指出,几乎没隔几年就要闹一次,直到1900年左右保留滨江大道的观念普遍得到共识。
在《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一书中,法国著名史学家白吉尔描绘了1900年外滩商业区的模样:“银行、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和奢侈品店林立。”
“这个区域的重点是金融与服务。当时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60000人左右,虽然人口停止了增长,但是地价持续上升。在滨江大道边,石材或混凝土建造的大厦展示了大公司的财富和实力。”
也许,这个1900年的外滩正是31年前金能亨在横滨不眠夜里构想的样子。他或许没有想到,亲手创建的扬子保险会,在外滩商业区拥有一座展示实力的大厦。
2010世博会前夕,上海拆除设计寿命100年、服役仅11年的外滩延安路高架下匝道,将过境交通引入地下,把中山东一路的十车道缩窄为四车道。这一次是把更多的滨水长廊从小汽车的轮下抢回,还给行人。
了解这些故事,今日漫步外滩,或在一个有风的露台眺望滨江风景,不由暗暗感谢金能亨们的努力。
而今日外滩,也许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美丽。
外滩26号(张雪飞 摄)
昨天:扬子保险公司
今天:农业银行
地址:中山东一路26号
建于:1918-1920年
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
建筑师: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