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与人们的关联真是奇妙,比如写下自己与徐家汇的故事的这些小文作者,因为他们讲出来自己的回忆,徐家汇变得可亲,而且富有意味。在这样兵荒马乱的繁忙交通枢纽地,竟让人心中产生一点点对故土的温情,这委实让我吃惊。
这本书里的作者,不少是我认识的,有些为我师,有些是我友。有时我们一起开会,有时我们一起喝茶,还有时我们交换自己出版的新书,更有许多时候,他们倾其学问,解答我的疑惑。可我们认识多年,却都未曾听到过他们细说自己与徐家汇的关联。读着这些文章,好像他们的脸在我面前晃动,他们的声音响起,是他们让我与徐家汇和解。
好像与一个赌气的亲戚和解那样,带着蜿蜒细碎的个人历史。
我原本是个不那么喜欢徐家汇的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徐家汇总是不安顿。我在五原路长大,离徐家汇几站电车就到了,可大多数时间,就走到衡山电影院为止。有人背着大包小包,满身散发着隔宿气味从那边走过来,那是徐家汇的长途汽车到站了。我向左手一拐,进去看电影,小时候看到一个笑容可掬的温厚老头子在门厅里忙,却不知道他就是程树尧,燕京大学话剧社的学生,上官云珠的前夫。后来,我在国际妇婴保健院生孩子,抱着孩子出院,遥遥望一下徐家汇,只看见一幅巨大的日本马桶广告,好像阿童木的世界,没有树。徐家汇总是很堵,坐在车上,向下望去,行人急急在各色车头车尾之间穿过,如过江之鲫。我要穿过徐家汇,上沪闵高架去探望在养老院里的姑妈,她是将我带大的人,我跟她睡大床,从我出生,直到我结婚离开娘家。在难以忘记的夜晚我心怀哀伤穿过徐家汇,前面汽车的尾灯一片红光,我的姑妈中风了。
因为这本书里的故事,我想起了自己的,原来我和徐家汇也有故事。喜欢或者不喜欢,它都见证着我的人生,它都收纳着我的记忆,它就是我家乡的一部分。
我想起这本书里的作者也是这样认识徐家汇的,故事里有人千里万里,从地球另一端回来行订婚礼,就因为这里埋葬着他们四百年前的祖先。有人在这里与自己的情人约会过,直到金婚纪念,还一起回来。有人是这里小小一个地方文化官员,因此念念不忘,要为这里修建博物馆,修复历史遗迹,保护一方文脉传承。有人从小生长在这里,后来又在这里工作,做这里的地方历史研究。徐家汇不可谓变化不巨大,但他却守在这里大半生,好像农耕时代的书生。
在这车水马龙之处,人们擦肩而过。但在这本书里,小文相会在一起,点点滴滴,朴实安静,好像乡党忆旧的情形。在这里有四百年前就开始的中西融合,这里有一个古老的徐姓家族使人们总是怀有对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和与世界分享的勇气。因此,这里是中国油画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有人至今还能找到自己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唱片公司小红楼,他的父亲是中国流行歌曲的奠基人之一,而他自己,是小提琴曲《梁祝》的作者之一,在乱世中这样的传承可谓不易。但生生不息。
我一直以为,在大都市里生活成长的人,都是圣经里的该隐,无有故土的。这本书让我想到,也许我们也可以是有故土的,虽然我们从未有过村前的一条清澈的小河,也是有与故土连接在一起的回忆的,虽然我们也从未有过埋葬着家中长辈的古老墓园,可点点滴滴沉在心里的回忆,若能涓流成河,也就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故乡。
这就是我们这样生活在上海的人的家乡,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心里总是有爱。
(本文为《我和徐家汇——45位见证人的精彩人生故事》一书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