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系统刚落地,尚无法检阅效果,但受到不少白领欢迎。
由于受站点设置、道路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地面公交及轨道交通在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上,存在服务盲点,把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补充是一项有效的探索措施。上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采取区域发展的模式,以闵行区为例,2009年底起提供免费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为居民提供从地铁站点、大型卖场等公共场所到小区内的“短驳”服务。然而,让不少市民拍手叫好的这项便民举措,在2013年6月底彻底告别“无条件全免费”的格局。新方案中,每次用车时限为一小时,超时未还的,运营方永久公司将从备付金中扣除每小时1元、全天最高不超过10元的费用。
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全天候、全免费”公共自行车项目到底出了怎样的问题?3年多来丢失千辆自行车,不少公共自行车变成了“私车”,还有些车被随意丢弃路旁,风吹日晒,损坏严重。借车人少了责任心,而运管部门又缺乏对其有效约束,导致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推出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自行车网点分布不均、车位数少、租赁办卡麻烦等等,也是实际出行中会遇到的状况。几年前,中山公园站曾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但一直以来颇为冷清,一天最多只能租出去五六辆;杨浦区也曾推广过该系统,但租赁点太少,而且只能原借原还,因此少人问津。
作为公共交通系统必要的辅助,如何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有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和公共自行车、出租车互为补充,形成混合的公共交通系统,这样才能构建绿色交通、和谐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