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 必然影响
前四届夏季音乐节尽管在室内举办,却因曾遭遇台风,发生过不得不搬到电台直播室、移入东方艺术中心的变动。于是,有人提出了把音乐节提前到7月初开始。
可是,今年恰逢入梅较晚,雨季又可能覆盖音乐节较多时段,所以,主办方在双辉广场搭建了防风遮雨的舞台,听众席后区还搭建了避雨区域。然而在现场看到,避雨区只能遮挡淅沥雨丝,雨势稍大或时间较长,音乐会根本无法进行。因此,昨晚开幕演出的逢雨“转场”,并非无可奈何,而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不过,如果安排在室内举办,即使是篷房,如此雨况就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去年音乐节闭幕演出,外面滂沱大雨,篷房内照样气氛热烈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看来,上海夏季音乐节要安排在室外举办,必须看着老天爷的脸色,难度确实够高的。
室内举办 有何不可
欧美的户外音乐会数不过来,譬如柏林爱乐的森林音乐会、纽约爱乐的中央公园音乐会,还有维也纳的美泉宫音乐会等。先不说那些城市似乎没有梅雨和台风,只演一场的安排,遇到雨天的概率也相对较低。而上海夏季音乐节长达半个月,即使避开梅雨季节,在夏日也躲不开雨天,避雨肯定成为常态行为,也势必给主办方、演出方和观众带来“转场”、取消演出、推迟举办等麻烦。其实,国外也有许多在剧场内举办的夏季音乐节、艺术节,如大名鼎鼎的萨尔茨堡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以及小泽征尔倡办的松本音乐节等,演员和观众都不必看着老天爷的脸色去享受艺术。在户外欣赏音乐会尽管可以享受另一番气氛,但观众最看重的还是内容,如果能度身定制相应的合适节目,室内举办的夏季音乐节依然可以名符其实。
居无定所 盼能改变
昨天的“转场”,也反映了上海夏季音乐节举办到第五年仍“居无定所”的尴尬。第一届在上音停车场搭篷,第二届到尚未启用的文化广场“落脚”,第三、四届似乎在陆家嘴中心公园终于找到“归宿”,想不到第五届又搬迁到了双辉广场。
如果固定在一个地方举办,每年解决发生的问题,就可以不断完善各种应急方案,硬件环境也会更成熟。而没有固定场地,就难以选取应急的备用场所,昨晚让还在调试中的上交音乐厅匆忙启用,尽管措施得当,安排周全,工作人员很辛苦,但演出不能准时开始,结束已是深夜,还是暴露了上海夏季音乐节缺少远景规划的不足。昨晚听到一些乐迷在议论:“今后还是把夏季音乐节主会场安排在条件不错的上交音乐厅举办吧,不用花巨资租场地、搭舞台、布音响,又省钱,又方便,环境还不错,只要节目精彩,大家还是愿意来参与的。”这番话,倒是相当中肯。本报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