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等到从浦东赶来的听众基本到齐后才开始,此时已是晚上8:40。虽然夜已深,人颇倦,但大多数市民对“意外”成为上交音乐厅交响音乐会的首批听众,还是抱着兴奋的心情。首支乐曲是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选曲《第一圆舞曲》,也许余隆习惯激情挥棒,乐队的音量很大。坐在尚未积累共振磨合记忆的音乐厅内,明显感到乐声少了些滋润和光泽。但是,当小提琴家文格洛夫演奏时,独奏的弦乐声却显得相当饱满,甚至坐在后排也能清晰听到弓弦的摩擦细节。大提琴家王健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也同样如此,独奏的音响效果明显优于乐队,只是在轻柔的慢板乐段,乐队的中低音才能分出层次。
看来,乐队要适应新音乐厅的演出环境,需渐渐调整演奏习惯,而指挥更要增加排练时间,细细揣摩挥棒力度,如果再一味激情表演,在这个音乐厅内只能制造一片混沌的音响效果。当然,听众也可能要慢慢适应这个音响延迟时间稍长的音乐厅环境。昨晚的音乐会还取消了中场休息,在女小号演奏家艾莉森·巴尔松奏响陈其钢新作《万年欢》之后,谭盾指挥乐队演奏他的《隆里格隆》,在场内掀起了一阵高潮。据他讲述,这首新作为余隆生日而写,听众可随之哼唱或用微信下载的录音相伴。仔细一听,录音是谭盾本人哼唱的“隆里格隆”,音准欠佳的哼唱融入乐声颇有杂音之感。音乐会的最后,钢琴家李坚与乐队演奏了约翰·威廉姆斯的新作《谐谑曲》和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到最后的音符落下时,时针已指向了深夜11:05。